首页 理论教育 钱德洪研究:从阳明心学传播者的角度看话头提炼

钱德洪研究:从阳明心学传播者的角度看话头提炼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明先生提倡简切的传播原则,集中体现在他对“话头”的提炼上。研究王阳明的话头之变,对于今人的传播实践真是大有裨益。[241]这就是说,宣传家重视话头的提炼,是为了提高传播效率。[242]黄梨洲所谓的“宗旨”,大约相当于王阳明所说的“话头”。宋明学者如此重视话头的提炼,大概是师法孔子。王阳明传播心学,先后提出过三个话头。[252]众所周知,梁任公不仅是政治家、学问家,而且也是出色的传播家。

钱德洪研究:从阳明心学传播者的角度看话头提炼

阳明先生提倡简切的传播原则,集中体现在他对“话头”的提炼上。关于“话头”,有多种理解。以笔者看来,王阳明所说的“话头”,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话把儿”、“话柄”。思想家喜欢用一两个字,来提示自己的学术,旗帜鲜明,令人一望便知学术的特色,这就是话头。王阳明说:“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240]由此可见,王阳明是经历一番过程,最后才将话头敲定为“致良知”三字。研究王阳明的话头之变,对于今人的传播实践真是大有裨益。

梁任公谈到话头时,曾说过:“正如现代政治运动社会运动之‘喝口号’,令群众得个把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则成功自易。”[241]这就是说,宣传家重视话头的提炼,是为了提高传播效率

黄梨洲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242]黄梨洲所谓的“宗旨”,大约相当于王阳明所说的“话头”。传者用来概括自己学术的一二字,是经过千辛万苦磨洗出来的,所以“是其人之得力处”。有这一二字作为统帅,学术内容便归入系统。受者也可以根据这一二字,直契传者的精神实质,进而掌握其学术全部,所以“是学者之入门处”。黄梨洲这一番话,将话头如何提高学术传播效率说得一清二楚。

宋明学者大都重视话头的提炼。如程明道提出“识仁”;杨慈湖提出“不起意”;朱子提出“敬义夹持,诚明两进”;陈白沙提出“静坐以窥端倪”;湛甘泉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等等。宋明学者如此重视话头的提炼,大概是师法孔子。孔子曾以“思无邪”三字来概括《诗经》三百首[243]。有学生曾问阳明先生:“‘思无邪’一言,如何盖得三百篇之义?”他回答说:“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更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244]孔子用“思无邪”来解说《诗经》,从某种程度来说,方便了读者去掌握《诗经》的精神,也促进了《诗经》的传播。

王阳明传播心学,先后提出过三个话头。钱绪山说王阳明:“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于道也。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245]对于绪山先生这番话,学者颇有不同看法[246]。在此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即钱绪山为何要以“龙场悟道”为界,将王阳明的“为学”与“为教”严格地区分开来?

笔者以为,所谓“为学”,是王阳明自己学如何做人;所谓“为教”,是王阳明教他人如何做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也曾教他人如何做人,但彼时他对圣人之道毕竟没有彻悟,所传播的内容很难说是自己的东西,故钱绪山不提王阳明彼时的“为教”。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在学如何做人的路上,肯定有一个精进的过程。他说:“我在南都已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247]这说明他在“龙场悟道”以后,“为学”并没有停止。但是此时王阳明毕竟悟到圣学真谛,以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过是要做到娴熟而已。王阳明曾有房子之喻,他说:“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248]据此,我们可以说,王阳明“龙场悟道”之时,为学的大的格局与基本的方法已经确定,以后的为学工夫无非就是精打细磨而已,故钱绪山不提王阳明此时的“为学”。

钱绪山提出王阳明“为教”有三变,即“知行合一”、“静坐”和“致良知”。有学者认为这种提法不伦不类,说:“德洪恐怕并未意识到,‘静坐’作为功夫,怎能与作为圣门主旨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在千死百难中‘体贴’出来的本体论命题相提并论呢?”[249]其实在笔者看来,“知行合一”、“静坐”、“致良知”都是王阳明曾经用过的工夫。此三种工夫相互涵摄。只是由于着眼点不同,故有不同的提法。“知行合一”、“静坐”、“致良知”是王阳明传播心学的过程中先后提出的三个话头。海外学者秦家懿先生说:“‘三变’指阳明在不同时期讲学的要点,故所变亦不妨宗旨。”[250]此言颇中肯綮。

王阳明在“天泉证道”时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251]由此人们似乎可以发问:“四句教”也是王阳明的一个话头,为何钱绪山没有提及?笔者以为,“四句教”只是“致良知”的展开。相比较而言,“致良知”更适合作为话头。因此,笔者根据钱绪山的说法,认为阳明先生传播心学先后采用三个话头:龙场悟道以后,在贵阳书院王阳明首提“知行合一”;两年后,他改提“静坐”;到江右后,专提“致良知”。

王阳明在传播心学过程中,为何会有这样的话头之变?梁任公说:“口号之成立及传播,要具备七种标准:一是语句要简单,二是意义要明确,三是内容要丰富,四是刺激力要强大,五是法门要直截,六是不要含宗教性,七是不要带玄学性。”[252]众所周知,梁任公不仅是政治家、学问家,而且也是出色的传播家。他所提出的有关宣传口号的七个标准,是颇有见地的。我们依据此七项标准,来考察王阳明传播心学的实际情况,就知道了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为教三变”。

前文已说过,王阳明龙场所悟就是“知行合一”。他要传播自己的心学,当然是要打出“知行合一”这一旗号。这是因为:其一,主人在招待客人时,总是要拿出自己最拿手的菜。“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自百死千难中得来”,自然也是他最得意最拿手的东西。其二,关于“心即理”、“吾性自足”等概念,前人均有提及,王阳明如果以这些作为口号,刺激力不强大。其三,王阳明传播心学,是要教受众如何去用功夫,而“心即理”、“吾性自足”等偏重于理论,玄学意味重。其四,此时王阳明生命中已有了对于“良知”的感知,因为“知行合一”本身就含有这层意思。只是此时王阳明虽有此意,却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他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字不出。”[253]其五,一般人都是遵循朱子的“先知后行”,将“知行合一”作为宣传口号,便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因此,王阳明第一次出来讲自己的心学,当然是要讲“知行合一”。

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令王阳明没有想到的是,如此传播,效果并不好。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本体之“知”,而我们一般人都习惯于“心里知道”的“知”,此两者不在同一频道上。一般人看到或者听到“知行合一”,都会用心理之“知”去理解“知行合一”之“知”,那自然就误会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作为一个口号,符合上面梁任公提出的七条标准中的六条,就是不符合第二条“意义要明确”。尽管王阳明“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254],但是一般受众甚至包括他的学生,还是不能真正地理解。王阳明后来也知道自己在传播心学上所犯的错误,他说:“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255](www.xing528.com)

后来王阳明改提“静坐”的话头。王阳明提出“静坐”话头原因有三:其一,“静坐”有实效。王阳明自己正是由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256],而后获得龙场悟道。“静坐”正是王阳明的“得力处”,故而他要提出,给学者作为“入门处”。其二,正是激于“知行合一”话头的表意不明确,王阳明才提出“静坐”。“静坐”作为传播话头,语句简单,语意明确,这是显而易见的。钱绪山记载,阳明师生“每临坐,默对焚香,无语”[257]。可见,“静坐”几乎是阳明学派的必修课。其三,“静坐”作为一个话头,其后面有着丰富内容。王阳明教人静坐,当然不同于佛、道的打坐。他说:“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258]佛、道的打坐,就是要人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王阳明要初学者静坐,是要排除私心杂念,心静以后还要省察克治。省察是要省察“天理”,克治是要克治自身不合“天理”之处。静坐就好像将镜子擦亮,然后人去看着镜子来美容。因此,王阳明提出“静坐”口号,其实静坐后面有着丰富内容,是“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可以“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259]

按照王阳明所教的方法去“静坐”,确实很有效果,钱绪山就有切身的体会。他说:“德洪自辛巳冬始见先生于姚,再见于越,于先生教若恍恍可即,然未得入头处。同门先辈有指以静坐者。遂觅光相僧房,闭门凝神净虑。倏见此心真体,如出蔀屋而睹天日,始知平时一切作用,皆非天则自然。习心浮思,炯炯自照,毫发不容住著。”[260]由此可见,钱绪山就是由静坐而真实地体验到“良知”。

将“静坐”作为传播口号,也有不好的方面。其一,刺激性不强大。佛、道两家都提倡静坐。儒家学者也有不少提倡静坐的工夫,如宋代程伊川、李延平,明代的陈白沙等,都是提倡静坐的工夫。王阳明再提“静坐”,受众没有什么新鲜感。其二,容易走偏。正是由于佛、道也提倡静坐,有些学者因为修习静坐,渐渐地坠入佛、道而不自知。阳明先生说:“吾昔居滁时,见学者徒为口耳同异之辩,无益于得,且教之静坐。一时学者亦若有悟;但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261]其三,产生弊病。静坐还有更严重的弊病,就是遇事六神无主。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262]

王阳明最后提出“致良知”的话头。他说:“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练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263]由此可见,王阳明提倡“致良知”的宣传口号,是他在传播实践中逐步得来的。

以“致良知”作为传播口号,完全符合梁任公所提出的七项标准。“致良知”语句简单,意义明确,内容也丰富。受众一接触到“致良知”,自然就要发问:何谓“良知”?如何“致良知”?真要去“致良知”,就要了解“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264]。“致良知”三字的刺激力强大。《大学》里有“致知”,孟子讲过“良知”,但“致良知”三个字却是阳明先生第一个说。受众大都喜欢猎奇,容易被新名词吸引。而且王阳明还说过,人能致得“良知”便是人,不能致得“良知”就是禽兽[265]。这就是传播学上所讲的“恐惧诉求”,最能刺激受众的心理[266]。“致良知”作为修身方法直截了当,人人身上都有“良知”,个个可以当下认取。人人都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大小,去致自己的“良知”,都有直截下手处。“致良知”不含宗教性,与迷信鬼神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带玄学性,不需要讲什么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普通人一听就能领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与其说王阳明“致良知”话头完全符合梁任公提出的七项标准,不如说梁任公正是以王阳明的“致良知”话头为范例,然后概括出了那七项标准。

王阳明经过多年在传播心学的实践中摸索,最终找到了“致良知”三字作为自己的宣传口号,他自己对此也感到非常满意。他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直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学问头脑,至此已是说得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耳。”[267]他还说:“圣贤论学,无不可用之功,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268]

王阳明传播心学的话头之变,对我们今天的传播实践,至少可以有三点启示:第一,传播者实有诸己,然后才能传之于人。王阳明曾说:“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堕无立,反为斯道之梗。”[269]王阳明的意思是说,只有具备“实德”的人,才能去传播圣贤之学;“实德未成”之人去传播圣贤之学,只会招来“世俗之谤”,反而不利于圣贤之学的传播。王阳明提出的三个话头,都是他从自我修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都是他自己觉得真实有用,然后才积极地向他人传播。如果王阳明没有“自得”,他也提不出来这样的三个话头。

第二,传播者心中要有受众在。任何传播活动,最终都是指向受众,都是导向受众的理解。因此,阳明学派提出传播“皆为未悟者设法”。钱绪山说:“古人立教,皆为未悟者设法,故其言简易明白,人人可以与知而与能。而究极所止,虽圣人终身用之,有所未尽。盖其见道明彻,先知进学之难易,故其为教也循循善诱,使人悦其近而不觉其入,喜其易而各极所趋。”[270]王阳明开始提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他的“自得”,他对“知行合一”洞若观火,但受众不容易理解。后来他一改再改,专提“致良知”。“良知”人人俱有,个个可以当下认取,这就大大方便了受众的接受。这些改变,说明王阳明在传播心学过程中,始终心里装有受众。

第三,在传播过程中“致良知”。王阳明提倡“致良知”,他全身心地投入传播心学的过程中,传播活动本身就是“致良知”。在王阳明看来,人的“良知”自有高下之分。如他说:“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271]由此可见,童子的“良知”与圣人的“良知”当有分别。王阳明开始提出“知行合一”的话头,也是他当时的传播“良知”只到这一步。在传播心学的实践中,他始终保持自己对传播的敏锐性,他的传播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他的传播“良知”也不断提升。“良知”自能知是知非,自能为是去非。他一改话头为“静坐”,再改话头为“致良知”。王阳明最终选择“致良知”的话头,也是他在传播心学活动中“致良知”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