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明心学传播者钱德洪受众分类

阳明心学传播者钱德洪受众分类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明先生的传播对象几乎无所不包,但他非常注意分类传播。传播者必须根据受众资质的不同,施加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钱绪山也曾将受众分为三类。[159]钱绪山所分的这三类,正对应于王阳明所分的三类。[160]对于落后地区的受众,王阳明的方法是:其诸生该赴考试者,临期起送;不该赴考试者,如常朝夕聚会。阳明先生将传播受众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阳明心学传播者钱德洪受众分类

阳明先生的传播对象几乎无所不包,但他非常注意分类传播。王阳明在“天泉证道”中就表明了分类传播的理念。当时,钱绪山认为师门传教的口诀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王龙溪认为:“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将争论的问题摆到老师面前。阳明先生说:“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152]对于王门的“四句教”,学者们有过很多的讨论,读者要想了解,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此处不再多费口舌。钱绪山“四有”说是一种接引人的方法,主要让人在工夫上着力;王龙溪“四无”说也是一种接引人的方法,主要让人在本体上用功。其实本体与工夫实不可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门对于不同的受众,采取的是不同的传播方式。

周汝澄的《圣学宗传》卷14有《钱德洪传》,其中言道:“时师门来学者众,咸集馆下,文成各以资之所近,分送两人(钱绪山、王龙溪)会下,使涤其旧见,迎其新机,然后归之师,以要其成,众中推为教授师。”[153]当时阳明先生是如何将来学者分类,又是如何让钱、王二人去加以引导,我们今天已无法端知其详。但这段资料至少可以告诉我们:阳明先生非常注重分类传播。

将受众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传播内容。阳明先生说:“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154]阳明先生这番话,是顺着古人的话来说的。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庄子也曾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人的资质各有不同,就像人的手指互有长短,这是自然形成的[155]。传播者必须根据受众资质的不同,施加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狂者,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使从狷处成就他。”[156]对于中人以上的人,当然可以说性说命,但对于中人以下的人,就不能说性说命。说性说命相对比较抽象,说了中人以下的人也不能接受。对于中人以下的人,“亦有可进之道”[157],那就是讲具体一些。通过具体的东西,来“慢慢琢磨他起来”。

阳明先生有时候又将人分为“生知”、“学知”、“困知”三类。对于这三类人,所传播的内容也不一样。对于那些“尽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说存心、养性、事天,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这就像人走路一样,“既已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则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间而学步趋”;“既已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则不必更使之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这三类人虽然他们“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故及其知之成功则一;然而三者人品力量自有阶级,不可躐等而能也”[158]

钱绪山也曾将受众分为三类。他说:“夫人之良知一也,而领悟不能以皆齐。有言下即能了悟者矣;有良知虽明,不能无间,必有待于修治之功者矣;有修治之功百倍于人,而后其知始彻者矣。善教者不语之以其所悟,而惟视其所入,如大匠之作室然,规矩虽一,而因物曲成,故中材上下,皆可与入道。”[159]钱绪山所分的这三类,正对应于王阳明所分的三类。根据不同的受众,施之以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才是“因物曲成”,这样才可以实现对所有人的传播。

阳明先生认为,向儿童进行传播时,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向儿童传播的内容无非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但传播方式应该是“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之所以采用这样方式,是因为“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采用这种传播方式,会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洩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160](www.xing528.com)

对于落后地区的受众,王阳明的方法是:其诸生该赴考试者,临期起送;不该赴考试者,如常朝夕聚会。考德问业之外,或时出与经书论策题目,量作课程;就与讲析文义,以无妨其举业之功。大抵学绝道丧之余,未易解脱旧闻旧见,必须包蒙俯就,涵育熏陶,庶可望其渐次改化[161]

就是针对同一传播对象,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变传播策略。阳明先生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162]对于人思虑太多时,可以教之以静坐,使他的思虑趋于单一。静坐久了以后,人容易生成好静厌动的毛病,这时需要培养他积极心态,要在现实生活中去积极地省察克治。

总之,向人传播心学,要“随人分限所及”。阳明先生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于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163]传播要“随人分限所及”,包含有两层意思:所采用的传播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传播对象的潜能,又不能超过传播对象能力接受范围。

阳明先生将传播受众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在他看来,传播既无定法,又有定法。王纯甫曾向王阳明请教:“刚柔淳漓之异质矣,而尽之我教,其可一乎?”阳明先生回答说:“不一,所以一之也。……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圣人不欲人人而圣之乎?然而质人人殊,故辩之严者,曲之致也。是故或失则隘或失则支,或失则流矣。是故因人而施者,定法也;同归于善者,定法矣。”[164]由于人的资质不同,故而传播没有一定之规。正是灵活的传播方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却是一定的。阳明的这种传播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传播有启迪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