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章所言,钱绪山既有传播阳明心学之意愿,又有承接阳明心学之能力。接下来就应该讨论他是如何传播阳明心学的问题。人的有理智的行为,总是受到一定思想之指导。钱绪山传播阳明心学的行为,肯定受到某一传播思想的指导。现在所能见的钱绪山的文献资料本来就不多,其中关于传播的言论更是微乎其微。但是,我们可以从阳明先生及其弟子的文献中去寻找资料。钱绪山深受阳明先生的影响,这影响里面自然也包括传播思想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说钱绪山是以王阳明的传播思想作为自己传播活动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确乎能够成立。因此,我们在此讨论阳明先生的传播思想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近些年来,对于王阳明的研究几乎达到炙手可热的地步。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历史、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对于阳明先生传播思想的研究,则还是“空谷足音”。王阳明开宗立派,在短短的二十年内便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1],这固然与他个人道德修养有关,与他学说简易实用有关,与他的显赫事功有关,更与他及其学生积极传播、擅于传播密不可分。
与程朱理学相比较,陆王心学在传播方面本来就略胜一筹。众所周知,宋明理学的发展自有一个线索。心学由程明道到陆象山再到王阳明,理学由程伊川到朱晦庵。北宋时,程明道曾对程伊川说:“异日能尊师道,是二哥。若接引后学,随人才成就之,则不敢让。”[2]程明道实际上是说自己比程伊川更能传播。到了南宋,朱子称赞陆象山具有传播才能:“陆氏会说,其精神亦能感发人,一时被耸动底,亦便清明。”[3]陆象山自己也道出其中的诀窍:“吾之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动他。故人之听之者易。”[4]到了明代,王阳明及其弟子也擅长传播。有学者说王阳明:“最大的天才是作为一位教师,胜于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学者或官员。”[5]黄梨洲说王心斋“于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虽僮仆往来动作处,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闻者爽然。”[6]
清人焦循说,朱子之学适宜于“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则适宜于“教天下之小人”。他的理由是,朱子所讲的那一套道理,只能是一些读书人才会明白,而不能强迫平民百姓去弄懂这些道理。与此不同,王阳明所讲的“良知”,则是人人固有、与生俱来,既便是凡夫俗子、目不识丁之人也能无不“有以感发之”[7]。(www.xing528.com)
有学者说:“孔子如果不重视传播,他在当时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8]同样,我们也可以鹦鹉学舌地说:“王阳明如果不重视传播,他在当时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有学者说:“阳明不仅仅是一个大哲学家,而且还是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军事家、大政治家。”[9]而我们还可以补充说,王阳明还是一个大传播家。思想家重视思想传播,那就肯定有传播思想。阳明先生虽然没有明确地揭橥自己的传播学大旗,但是他的传播思想却昭示在他及其弟子的言行之中。我们可以依据阳明先生及其弟子的言行,来探讨王阳明的传播思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研究阳明的传播思想呢?有学者着重从内向/自我传播[10]角度来讨论王阳明的传播思想[11],有学者认为华夏内向传播是最为丰富且系统的理论成就[12],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传播多与个人的心性修养有关,归到阳明先生的“工夫论”里面去似乎更为合适。关于阳明先生的“工夫论”,前文已多有涉及,此处没有必要再重复啰嗦。我们以为,阳明先生及其弟子传播心学的活动,大致可以归到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13]。阳明先生及其弟子对于传播的思考,基本上也是限定在这两类传播之中。以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作为话题,自然会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传播动机、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原则、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因此,本章的文字也将围绕这些方面来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