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探索幸福道路-心灵成长与思辨

中学生探索幸福道路-心灵成长与思辨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是幸福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诚然,人的幸福离不开金钱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事实上,幸福更多表现为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对幸福的理性追求,取决于当事人的健康意识和良好心态。一种是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金钱、财富、权力等资源,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由此可见,把幸福理解为作为整体的生活美好,是人类长期以来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幸

中学生探索幸福道路-心灵成长与思辨

(索因)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英】欧文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德】歌德

生活中,人人都企盼幸福,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正因为如此,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才有了不竭的动力。

现实中并不缺乏使人产生幸福感的种种条件,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自身缺乏正确的幸福观,缺乏感受幸福的素养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这就难免丧失那些本来可以获得幸福的条件和机遇。

让我们在理性思考、人格修炼和脚踏实地的奋斗中创造幸福的人生吧。

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幸福在于“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财富”;有的认为,幸福在于“满足更多的自我欲望和诉求”;还有的人,依然坚守一种精英情怀,认为幸福就在于“心灵的安顿甚或纯粹的思辨”。不过仔细推敲一下不难发现,这些定义全都失之偏颇。究竟应当怎样来理解幸福呢?

词典上说: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其本质上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整体描述,而不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构成部分的片面描述。尽管人类对幸福本身赋予的含义很丰富,但在先贤圣哲眼里并不复杂,古希腊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恩格斯认为,幸福就是对己对人都有利,因为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

在最为一般性的意义上,应当说幸福是指人们所理解的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内心感受。因此,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幸福”范畴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这主要是源于生活世界的丰富多样以及人们主观感受与心灵境界的错综复杂。诚然,人的幸福离不开金钱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尽管财富的多寡不能和幸福与否画等号,但基本的经济和社会保障毕竟是人的生活幸福与否的起码条件。如果一个人连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承受着较大压力,其幸福感是很难见诸眼角眉梢的。

人的幸福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包括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富有。当一个人处于贫困状态时,物质财富的增多会增添幸福和快乐;而当温饱无虞之后,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间的平衡。事实上,幸福更多表现为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对幸福的理性追求,取决于当事人的健康意识和良好心态。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幸福感往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幸福感受,也会因时因地因心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幸福既是一种实在的生活境遇,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体验。20世纪80年代,几位哈佛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结果表明不是金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这就是幸福的实质。所以说,幸福又是一种价值形态。

对两种流行幸福观的反思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为什么有不少人求而不得,反受其殃呢?问题就出在幸福观上。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基本理解和根本看法,对于指导人们确立人生理想,把握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明确人生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上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是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金钱、财富、权力等资源,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物质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其实,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到了今天的大胆直白。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就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了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通过反思和回味,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在感受上幸福和快乐都是愉悦感,但幸福是由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对人的作为整体的生活美好感到满意产生的愉悦感,而快乐则是人的各种具体的、个别的欲望获得满足产生的愉悦感。快乐对于人的生活固然重要,但人要活得快乐,也要“活得高尚、活得正当”(苏格拉底语)。

幸福的真正含义

既然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的真实含义呢?

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古代的《尚书·洪范》中谈到人的幸福时,认为幸福就是享有“五福”,包括长寿、健康安宁、敬修德性、老而善终等方面。这是把幸福理解为一种各方面都好的生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幸福在于“生活优裕和行为良好”的基础上提出,幸福在于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的统一。不过,他强调作为灵魂,善的德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认为幸福是“德性最完满的运用和实现活用”。由此可见,把幸福理解为作为整体的生活美好,是人类长期以来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幸福观。

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自由而全面发展意味着潜能得到尽可能充分地开发和发挥,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尽可能好的满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这是一种好生活或美好生活,而这里所说的“生活”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个性生活、网络生活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幸福理解为自由而全面发展或整体生活的美好,归根到底是人性和人的本性使然。人性是多层次、多向度的潜在可能性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人的本性则是人性所共有的谋求生活得更好的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它反对现代文明使人单向度、低层次地生存,反对人的生活过分物欲化、功利化、世俗化、市场化,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强调潜能的全面实现,个性的自由发挥,强调社会要把其成员的普遍幸福作为价值追求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幸福不同于快乐。一个人由于对自己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而产生的愉悦感,是由成就感、获得感、和谐感等构成的整体美好感受,这种愉悦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感。

在奋斗实践中创造幸福

我们所处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培育自身幸福的要素和感知幸福的心灵,锻造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

一、健全自己的人格,无愧于“人之所是”

“人之所是”,即最广义的人格。人的幸福感比较稳定地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人格健全的人,不仅能感受日常生活中许多适度的欢乐,而且善于享受和体验更高层次的幸福:他们不会去追求那种以残害自身为代价的刺激感官的快乐,懂得使自己在能力和欲望之间达到充分的平衡以获得幸福感;他们能用同情、博爱之心来节制私利,通过贡献他者(包括他人和社群)实现自我和获得幸福。

人格健全者通常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与幸福密切相关。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需要面对波折、逆境甚至苦难。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被苦难压倒,被挫折征服,失去生活信心或对生命意义的感受。反之,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就会有尊严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一旦走过苦难,所获得的必将是酣畅淋漓、刻骨铭心的幸福体验。

正因如此,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指出:幸福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人之所是:即最广义的人格,泛指健康、体力、美貌、性情、道德品格、心智及其培育。”健康是幸福的基础:“人生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色欲,求片刻之欢。健康第一,我们应该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

二、增进知识和文化修养,争取到“人之所有”

叔本华提出的幸福的第二要素是“人之所有:即各种意义的财富与财物”。拥有适度的财富是追求幸福的保障:“我们应当把手头的财富视为一道壁垒,它保护我们,帮我们抵御多种可能发生的苦厄与不幸。”

诚然,这些财富与财物应当是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工作得来的,并包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各种知识、道德信条和意志品质等)。幸福毕竟是以个体的感受为条件的。文化修养,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信念,它不仅可以生成智慧,在重释灵魂中消除烦扰、恐惧与不安,也能拓宽视野,在博观约取中孕育出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增进知识和文化修养,更容易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做到从容取舍,进退自如,感受快乐,体验幸福。

值得注意,财富积累与幸福增加并不正相关,贪财只会令人远离幸福,“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尤其是实现幸福的精神要素。人不能陷入物质主义泥淖,过度迷恋、追逐世俗快乐,实际上意味着沉沦。(www.xing528.com)

三、培养爱好和社会欲望,树立好“人的形象”

幸福的第三要素是“人的形象,就是别人对他的看法,细分为名誉、品阶与名声。”追求幸福,不能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但又不可过分看重它。叔本华说:“令人幸福的,不是名声,而是人借以赢得名声的东西,也就是功业本身,更准确点说,是产生这功业的态度与能力,这功业可以是道德建树,也可以是智力成就。”

谈到品阶,首先得提及爱好。一个人如果不去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爱好,人生就是在苦闷中活下去的无聊过程。人应该为自己创造出激动人心的选项,并用心血和智慧去浇灌“爱好”之花,在自我实现中感动自己,体验美好。

人的品阶与社会欲望密切相关。社会欲望这种素质,可使别人欢乐或痛苦心态成为他自己的一种快乐和痛苦的体验。这种趋向的结果是把别人的欢乐确立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在目标一旦达到时,他也分享他人的幸福。社会欲望是一种高境界的幸福,也是保证人获得幸福的不竭源泉,因为他自己的欢乐会随着别人的欢乐的增加而增加。

人的形象的内核是性格,即他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既是他心灵的“自画像”,又是他命运的“自变量”,因为性格内在地左右着选择,主导着行状,深刻影响着他的人际关系、职业表现、事业成败和身心健康。幸福在于精神高尚,内心平和,性格好的人往往与幸福左右逢源。

人的形象的根本在于道德建树和智力成就,也就是老祖宗说的“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这些宏伟目标,首先要在青少年时代打下坚实基础,还要终身不懈奋斗。

四、热爱生活,在奋斗中追求和创造幸福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热爱生活的人,通常都是在追求生存发展、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发挥潜能,张扬个性,感受奋斗的幸福,活出生命的精彩。

幸福总是与“造福”的艰辛与勤勉相关联的。“当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时,单是生活中努力的缺乏就必然使他失去了获得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罗素语)生活表明,奋斗和创造是构成幸福的恒定要素,属于人生的幸福气质。丢掉奋斗和创造,就失去了我们获得幸福的途径,也葬送了别人获得幸福的机会。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寻。如何争取幸福,这个话题太大,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在结束本文之际,笔者想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一)寻求幸福要给自己的生命注入目的和意义。没有愿望的人是悲哀的;有愿望不能满足是痛苦的;有良好愿望而且能够实现,这才会幸福。通过奋斗争取幸福,我们首先应当对人生方向做出正确选择,把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其次,要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设立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进而辩证把握好各种客观要素,将追求幸福的激情注入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实践活动,并保证自己每天都朝着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向前进。

(二)真实地活在当下,为长远发展做出足够努力。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过去的事,不论是多么美好且令人怀恋,或是多么难堪令人追悔,都没有必要沉湎于其中。希望的实现意味着幸福的实现,活在当下,珍惜每一个“今天”,才能把握它并用以敲开希望之门;真正的幸福源于自我完善,体验、反省生活,本身就有深度,也弥漫着幸福氛围,在自我超越中,人更是创造并享受着当下存在与奋斗的幸福、不断突破与前进的幸福;幸福的质地还在于人生各阶段有意义快乐的叠加,我们既不能沉迷于当前幸福而使未来坠入苦难,又不能为了长远的幸福而置当下幸福于不顾。

(三)追求幸福的行为应当合于德性。幸福中的德性,体现在把他人的幸福放在心上。一切幸福都关乎超越自我,战胜私利。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的真谛是现实的行为,是“合于德性的行为”,而不是你是否拥有或具备某种东西。怎样的行为才“合于德性”呢?这不仅要看目标是否至善、高尚,还要看行事方式是否人道、正义。正是你选择的行事方式决定了事后你所感受到的幸福或不幸福的程度。重要的是积极进取,务实兴利,既致福于人,也有福于己。这样,你不仅可以获得你所追求和向往的幸福,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幸福的额外恩赐——快乐。

请注意:幸福是人们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过程,我们不能对平凡的美好事物太习以为常,否则生命中留下的只能是越来越多的痛苦。我们要学会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寂寞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恋幸福。用心感知,不仅可以捕捉幸福、挖掘幸福,甚至还能延伸幸福。

格言警语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尚书》

★自助者方得神助。  ——【古希腊】欧里斯

★如果人们总是渴望拥有他们没有的东西,他们将永远不会幸福。  ——【古希腊】伊壁鸠鲁

★幸福通过努力获得比通过运气获得更好。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德行高尚的人们,其德愈增则受人嫉妒之机会愈减。  ——【英】培根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德】尼采

★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家庭和睦,他便是最幸福的人。  ——【德】歌德

★人要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德】席勒

★生活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  ——【法】左拉

★幸福之路有三条车道,第一条是严于律己,第二条是宽以待人,第三条是冷静应对世道与命运。  ——【德】叔本华

★人能够具有的幸福必须借助于智慧来赢得,如果人们没有得到这种幸福,那么将不是因为才智超群,而恰恰是因为他在那最具有人类特色的品性方面的欠缺。  ——【英】贝特兰·罗素

★人这一生总要解决三个关系:首先顺序是不能错的,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  ——梁漱溟

★你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了,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因为,幸福的人愿意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  ——【德】费尔巴哈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科威特】穆尼尔·纳素夫

★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要使生活变得有趣,就要不断地充实它。  ——【苏】高尔基

★人生恰恰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  ——【日】池田大作

★人为了度过幸福的一生,在各个时期有在该时期必须做的事情,错过了时机就不行。如果能完成各个时期的课题,便是幸福的,并且以后的课题也将易于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其人就会不幸,也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完成后面的课题也将是困难的。  ——【美】哈维格斯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