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学问)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朱熹
★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 ——【英】培根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美】爱迪生
“事”者,泛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也指职业、工作等。说起“事”,人们常感慨世事纷繁、世事维艰。但人生于世,身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得关心,做人离不开做事,做事成就并印证着做人。
人该怎样来做事呢?孔子提倡“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韩非子断言“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先贤论做事【见附录】,微言大义,足以益人神智。但在现实中,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少壮努力,终生奋斗。
识事明理 探索规律
人要把事情做好,其前提是知事实、明事理、识事要,否则,做起事来就会无从下手、事倍功半,甚至屡遭挫折、徒劳无功。
知事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人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一般地说,人们对事物所处状态要比对事物本身更敏感,直观获取的感性认识常取代对于事实的认识,这样,混淆、纰漏、偏见、误解就在所难免,从而生出种种错误。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通过现象来表现。正确认识事物,不能仅凭简单的直观断定,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具体地说,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感性材料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上升到理性认识。
需要指出,我们关注的事实性知识,其实是一些简单的信息,形不成对事物的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和创造。如果我们总是被一些杂乱的信息压着,大脑就难免短路。完整地理解“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等等。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在生活里发现,通过实践检验。
明事理,就是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的存在状态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所谓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世间万事万物,大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小到人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事实证明,人如果明了事理,工作起来就会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就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反之,主观臆测、盲目从事,就必然碰钉子,轻则徒劳无功,耽误时机,重则遭受挫折,害人害己。
怎样才能明事理呢?要明事理,就得善于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办事”的做法,是决然办不好事情的。明事理的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遇事多做辨析考证。
识事要,就是厘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现实存在着的事物,都是由多种矛盾交织起来的复杂程度不同的矛盾体系构成。不仅每一事物都存在着多方面的关系,表现为多方面的对立统一,而且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又包含着许多的具体矛盾,表现出多方面的关系。但是,在各种矛盾体系中应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在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一个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做事要有成效,就要厘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厘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而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情况下以重点的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苦练内功 增长才干
做事的过程实际是在“做功”,离不开实力。实力从何而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增强实力的基础,是练本领、长能耐、修德性。
练本领,就是努力掌握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技能。技能,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经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要做成一件事,空有大志不行,只有规划也不行,还必须具有完成规划、实现大志的技能。技能从何而来呢?天上掉不下来,自身生不带来,只有在“做”中学,靠实践及其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熟练的技能,其本身就是运用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目标活动的一种能力,事情能不能做成功、做优秀乃至做到极致,在完成设计任务之后,关键就在做的技能上。如果说设计规划靠智能的话,那么把事情做成、做优就靠本领或曰技能了。
长能耐,就是提高能力,磨炼耐性。做事的能力,就智能而言,指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观察力、分析力、记忆力以及抽象概括力等;就情感能力而言,就是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就是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这种种能力,看似虚虚实实,其实非一日之功所能养成。培养这些能力,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与知识的积累,也离不开思路的比较与实践的提升。这种种能力,说到底是一种宏观决策能力、战略定位能力,更是成功完成某件事情、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能够从纷繁错乱的事务堆中理出矛盾的主线和发展的脉络,从而选准“突破口”;它体现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气质,能够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修德性,就是提升精神境界,培养道德品质。做事即做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就是说,人首先要对事情做出是非判断、价值衡量,明白哪些事不该做、不能做;在做事的过程中,还要选择好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事方式。
从做人的态度来看,一个人无论志向多么宏大,都不可能独自完成自己所钟情的事业,这就需要与人交流、沟通,有一个待人的态度问题。人类最基本的两种道德是正义与仁慈。正义,就是公正不损人、行事有利于社会;仁慈,就是能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一个人有了最基本的道德观,就不会为一己私利而去损害别人和集体的利益,才有可能光明正大地行事,求共赢,求和谐,做出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益的事情。
从做事的境界来看,“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然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为如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周国平语)
总之,立德是基础,做事、立功、立言等是它的自然推出、延展。(www.xing528.com)
事不讨巧 善作善成
如果说“识事明理”是做事的前提,“苦练内功”是做事的基础,那么,做事的基本办法就是“问题导向,善作善成”。
善始:问题导向,优化起点。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展工作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包括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而作为工作起始阶段来说,则主要是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和分析问题。有的问题比较严峻,往往会引起我们畏惧,如果缺乏直视的勇气,就有可能回避或掩盖而酿成祸端。
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对于实践中的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做到:(1)一切以时间为转移。就是要把握好事物的发展过程,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要善于借鉴和运用,但必须与今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2)一切以地点为转移。就是关注实践发展的千差万别,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3)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就是注意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又受它所处的外部条件的制约。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状况下,条件变化了,我们的办法措施也要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善做:事不讨巧,求真务实。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诚如培根的忠告:“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往往是最坏的路。”善做,就是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事情做好。
制定科学规划。任何一项工作,特别是比较重大的工作,都应该有其规划。它是目标,也是方案,代表着工作的计划性,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要制定出科学的工作规划,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问题,就是在工作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矛盾。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构成问题的矛盾中包含很多因素,我们既要看到对事物发展不利的因素,也要看到对其有利的因素,努力寻找问题之中蕴含的机遇,从而制定策略,采取措施,把握问题中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创造条件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问题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一个好的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步步地把它变为现实,干出实绩来。当然,实践是发展的,我们的认识和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看准了的则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精心组织实施。着手一项工作时,不但要有准备、有计划、有安排,还要精心地组织实施,不能随意为之。首先,在平时要有心理准备,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常规性问题,事先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要有应急预案。一旦问题发生,就能够尽快加以应对,并着手解决。其次,在发现问题之后,要尽可能地先对问题进行考察和评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工作方案。最后,根据工作方案对工作实施精心布置。包括对人员、资源的调配等,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胜任的,而是需要许多人共同努力去解决。
善成:慎终如始,善作善成。
一项工作开展起来后,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如果做不到“善终”,就会导致工作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正因如此,做事情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木板上钉钉子,首先,要重视锤子的作用,钉子不会自己钻进去,它需要锤子的敲打。在这里,锤子代表着发力和加力,代表着落实工作的力度。如果工作不发力,缺乏力度,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其次,锤子的敲打要精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乱敲。做工作也是这样,要盯住一个任务不断加力,而不能左顾右盼,分散力量。再次,锤子敲打是连续的,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牢;钉完一颗钉子后,还要接着钉第二颗、第三颗,直到把木板钉好。工作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而需要不断发力。这表明,工作不在一时一地,而在于长期坚持并发扬光大。
争取圆满的成功。一项工作的完成是一个过程,而且有可能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最后的阶段和环节尤其重要。当一项工作已经进行了许久的时候,人们往往筋疲力尽,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而且,由于已经看到目标即将实现,似乎已经唾手可得,也容易掉以轻心,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和全神贯注。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差一步也不是胜利,而且很容易最后栽跟头,甚至功亏一篑而前功尽弃。正因为如此,为了争取圆满成功,必须保持昂扬斗志,全力以赴把最后的任务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把胜利握在手中。
如此看来,工作辛苦自是难免,更何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做事即做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精神的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精神世界,积累人生经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你就能以乐观的心情工作,自能体会忙的意义、忙的乐趣,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
从长远看,做事的结果终将随风飘散,做人的收获却能历久弥新。
格言警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 ——王守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