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基点)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德】马克思
★社会犹如一条大船,每个人都要做好掌舵的准备。 ——【挪】易卜生
人生路上有许多分水岭,如升学、入职、成家、立业等,它们是变化的肇因、分道扬镳的地方。但真正放大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还是价值观,因为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关涉人的情怀和理想,影响人的修为与行动。
在中国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国社会的组织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明逻辑。中华民族的家国观,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支撑所在、精魂所系,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健康成长、开创美好未来的奋斗基点。
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人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作为奋斗者,我们首先得认同民族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根植奋斗的意识,涵养崇高的情怀。
自古以来,先人就明白“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道理。孔子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赞扬未雨绸缪的精神。“忧患意识” 最初的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当心存敬畏,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谨慎的态度、坚毅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与之相应,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则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其精髓也是责任与担当。
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共同体的自觉,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它把个人与群体、历史与当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最真实的生活态度,使人在当下实践中获得超越意义。家国情怀具有浓郁的历史特征,历史上,“国家”是作为对抗外来侵略的共同体而广为人们认可和接受,文化传统则在国家凝聚中发挥重要作用。“始于家国,终于四海”是君王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儒家经典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体系,是对传统伦理思想和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而百姓中流布的村规、民约,则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
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是从“个人”“家”“国”关系的讨论中开启的。是从民族、国家前途的忧患中产生的。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近代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侮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维新思想家们以土地、人民、法制、主权作为“国家”观念的基本要素,号召通过启民智、新民德、兴民权,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正是这样的家国精神和情怀,感召着中华儿女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建立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而英勇奋斗。
忧患意识引领家国情怀中的批判意识和建设思路的聚合。传统观念固守小农生产方式,忽视技术创新,拒斥社会变革,在近代以来成为中国走向工业文明的阻碍因素。新文化运动批判家族制度对个性解放、个体发展的束缚,实现价值重建;机器生产冲击传统家庭解体,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新型伦理义务模式使人们的爱国方式从忠君转变为尽己之力为社会做贡献。用人类文化的全部成果丰富自己,使中国社会成为充分发展、有着完整意义的现代文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家国情怀的理性表达。
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的不竭动力。近代以来,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互相支撑,互构提升,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践行理想,用坚毅守护夙愿,用鲜血浇灌梦想,建立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的卓著功勋。百年筚路蓝缕,百年接续奋斗,如今,在革命先烈为之战斗、为之牺牲的土地上,到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中华儿女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道路上。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家国天下是传统文化道德诠释的中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和文明逻辑,它决定着我们立身处世的修为方向。
“修身”为“修齐治平”之始。《大学》特别强调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了两层含义:
其一,“天下为公”。以共同体方式抵御风险、谋求生存,是人类的命运性选择。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们不论身份地位如何,都要自觉修身,共担社会责任。
其二,“修己以安人”。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人们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
《大学》给出的修身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 要求“即物穷理”,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保持心灵的宁静。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得以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儒学教人“成人”,具备人的社会性内涵;更教人全面成长,成为“君子”、“大人”(社会的管理人才)。所以,才有无数志士仁人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就了万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www.xing528.com)
“大丈夫”是大写的“人”。孟子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在仕途上,孟子自己就是一个不遇之人,他面对仕途穷达时的人生抉择,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仕途穷达、人生起落,本是世间常事。不过,人在志得意满时“兼济天下”,也许相对容易,但身处穷困潦倒或仕途失意时,则易生百态,做到“独善其身”就比较难。因此我们要把修“身”落脚于修“心”。
第一,牢记使命,担当责任。古人曰:“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不论生存境遇如何,都要保持赤诚之心、坚守高贵节操和高远志向,尽可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只有这样,人生才能最终达成圆满。
第二,不忘慎独,严于律己。注意自身修养,关键在于慎独自律、防微杜渐,见善自存,见贤思齐。在一个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人与人依赖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完善自我,固然是对社会的贡献,但不能只顾洁身自好而不顾他人或全局,要增强自己的公共意识,在履行自治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好文明“诠释者”的社会使命。
第三,心系他人,实现自我。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为自己做。但人是关系性的存在,理当关注他人,让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成为常态。得志时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好处,那是本分,更应独善其身;失意时仍注重自身修养,那是气节,身处困厄仍不忘兼善他人,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就有可能在逆境中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尚仁重义与成就大我
现实中的人,无论是作为家人还是国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这正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面对时代潮流,在利益格局多元化、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担当和远见卓识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动力支持。
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焉,众也。”所指之“众”,并非说活得平凡,而是指正在过着平庸的生活还觉得理所当然的人。
人是如何走向平庸的?是因为做事时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而不知去向何方。人要想活得明白,就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找寻生活的航标,努力使自己成为对世界和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有灵魂的人。
一、追求理想,成就大我。
向往美好生活,是一种愿景理想。谈到美好生活,人们自然会想到物质生活的富足。但“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存在”,只有超越物质追求而达到精神充实,才能实现身心平衡的幸福人生。建构美好生活,固然要着眼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但“天下”其实是我们生活的共同体,每个人都应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尚“仁”,推己及人、由家及国,重“义”,能舍小我、成就大我,促进社会的普遍正义,平等和谐。
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倡导学以成人,孔子一生都在教人成就“内圣外王”“崇德广业”,即内以成就德性,外以建立功业。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成就大我,就要努力进取,锤炼道德品质,完善坚毅人格;就要立大志,做大事,始终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视为己任,为振兴中华而甘于奉献。
二、积极生活,珍重劳动。
积极生活,具体地说就是心系家国,热爱生活。中国人的家,是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安身立命的港湾;中国人的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热爱生活,不仅源于珍爱生命的本能,更因为生活中蕴含着美好,孕育着希望。生活中的“美”,是人的精神、文化体验,是人生命的“目的性”指向;生活中的“好”,指向的则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等价值诉求。美好生活需要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展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要坚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家国观,以善立身,爱人以德,不断践行爱和善。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我们从小在劳动中学习生存、合作和创造,体会到劳动满足自我需要的快乐,肯定了自我价值;了解到劳动对社会的意义,体验到人生的社会价值和创造性价值,也提升了审美情趣。珍重劳动,就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在生活中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内外统一、表里如一,求真务实、遵守规则,在工作中做到专业、专注和责任至上。
芸芸众生绝大多数是普通人,这是事实。但平凡无碍于我们厚植家国情怀,走英雄之路,也不妨碍我们放开眼界追求理想,做一个优秀的人。既然选定了奋斗的基点,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就应把家国情怀融入奋斗实践,矢志不渝、勤勉不懈,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格言警语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 ——【美】林肯
★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美】爱因斯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