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的修炼)
★多年来,我得出一个结论,好人坏人的主要区别是,好人是有所不为的,例如他不能说谎造谣,不能设计害人,不能拉帮结派,不能吹牛冒泡,他做事是有底线的,而坏人的特点是无所不为。 ——王蒙
这里说的人品,不是指人的仪表,而是指人的品质,即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情感、心态等本质。穆迪说“品格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人品,实际上是人的内心世界留给外界的真实映像,展现的是人的内在价值。
人品的好坏,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自身命运,也对社会风气和发展产生影响。修炼人品,既是人立足社会、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好坏与善恶
人品分以高低、善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季羡林先生说:“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而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罗曼·罗兰说:“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动。”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由此不难推想,善行是由善心、善意引发的,恶行则是由恶念、恶意造成的。
“善良的心地,抵过黄金。”(莎士比亚语)善良的人没有害人之心,没有占有之欲;善良的人只有助人之心,只有感恩之意。善良的人总是帮助或成全别人,遇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管对方领不领情,都心甘情愿地去做。希望别人好,感念别人好,帮助别人好,这是善良人的基本的心态。
善恶标准同利益诉求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人们通过正当手段追求合法利益,属于善的行为;采取不正当手段损人利己,就是恶的行径。一个人如果不警觉自己的贪念并约束恶行,就会生活在“恶行一时,恶果一生”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人品的高低怎样来区分?一个人具体行为的好或坏,不难判断,利他为“好”,害人为“坏”,然而“好人”和“坏人”的界定却很难。比如:一个人,有时做好事,有时做坏事;对某些人做好事,对另一些人做坏事;前半生做了好事,后半生做了坏事等等。这样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季羡林说:“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尽管这个百分比很难统计,但季先生的观点在理,大家也是认可的。
界定“好人”与“坏人”的难度,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因为人的本质只能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才能显现出来。合乎逻辑的推论是,我们难以做纯粹的好人,也不会做绝对的坏人,人生的定位是偏好还是偏坏,就全看个人努力了。
孩提时代不谙世事,童真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渐渐地,我们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好人是少数,坏人也是少数,倒是不好不坏的人占了大多数”(侯宝林语)。事实上,对于许许多多的平常人来说,往往既具备若干美德又同时沾染若干缺点,或好或坏,时好时坏,因而难以断言其是完全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
人性都是与生俱来,人品为何会有优劣之分呢?这个问题,孔子讲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们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影响,以及自身修养和作为不同,渐渐就有了分野。我们看到现实中的种种人性之恶,实际上是一种“习性”。
这就是说,人品的好坏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为。
呵护心灵,以善作魂
关于人性,孟子主张性善说,他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推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明确指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的,缺一即“非人也”,从而回答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问题。
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我们完善人格,修养品德,就要从呵护心灵、保护善端做起。
首先要呵护好怜悯心。人有不忍伤害别人之仁,这有助于萌发向善之心。父母对稚子、常人对年迈父母的爱怜之心是最根本的怜悯之心,基于这种情怀的孝道是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感恩之心也是这样,对给我们生命的父母,给我们衣食住行的工人农民,给我们现代化生活的科学家,心存感激,并以自己微薄之力回报他们和社会。感恩是对生命生活的思源,是享受权利之后的一种义务和责任。
人类正是在以善对善、相互扶持中,人性得到升华。两千年前屈原发出绝叹“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时也是心怀怜悯,当这种情怀不是针对某个特定个体,而是对着一个群体、对着普罗大众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了。
第二要呵护好羞耻心。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有羞耻感。真正懂得廉耻的人心存敬畏:敬己,是敬德,自尊、自爱、自重;敬人,是敬业,敬行当,敬天地万物。因此,能做到严格自律,一般不会有意去做越轨的事情。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而贪图实惠、缺失耻感,几乎成为当下社会的万恶之源,人永远是在克制自我的欲念中不断成长的。保持心灵的耻感,我们就能存善念、行善举,以克己心和自制力战胜体内的“小人”,守住人生的底线。即使不自觉做了错事,也能知耻而后勇,有错必改,“见坏就收”——将坏的习惯、坏的情绪及时收住,不任其泛滥;将坏的念头扼杀于萌芽状态,避免“从恶如崩”。
第三要呵护好谦让心。人生难得是谦谨。《易经》认为“盈不久也”。自满是长久不了的,只有谦逊才能顺达,才会有好的结果;还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保持谨慎自重,整日里勤奋不已,到晚上仍慎独若有危历,这样做是没有坏处的。
与谦让相反的是自大,就是自我感觉很了不起。自大的害处至少有两个:一是会妨碍自己的长进。二是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其实,自大恰恰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因为内心不自信,才会千方百计放大自己拥有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自大是人性的暗沟,不走出来后患无穷。最可悲的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不独危害自己,同时更会危害社会,是生命的一种病态。(www.xing528.com)
第四要呵护好是非心。明辨是非、探索本真,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源头。真知是可以信赖的人生伙伴,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求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守护好是非心,实际上是在守护“求真、向善、臻美”的光辉道路。
诚然,求知路上充满艰辛。如果因意志薄弱、怕苦怕难而自暴自弃,实不可取;如果因急功近利而专注于学习成绩和书本知识,则应回归学习的好奇和探索的初心;至于学习兴趣被题海淹没、学习期望被禁锢束缚,那就要学会自我解放,通过认识自己、理解社会,自觉形成对学习和未来人生的积极期待,主动实现真正的自由成长。
人的生命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所谓灵魂,指一个人身上作为主宰的精神信仰或者人生方向。我们呵护心灵,以善作魂,就能够“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人类去谋幸福”(高尔基语),最起码,也能守住善良的底线——不伤害无辜的人。
修炼人品,涵养美德
修身的关键,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方面,是我们修炼人品、涵养美德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爱国。热爱祖国是每一个公民起码的美德。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纽带,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着祖国的安危奔走呼号、抛洒热血,为着祖国的强大辛勤劳作、无私奉献,这是我们的祖国历尽苦难走向辉煌的最强大精神力量。
在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中,我们的传统不是个人至上,而是以国为重。传统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个人的追求总是保持着“以天下为己任”情怀。
热爱祖国,就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艰苦创业,为祖国贡献最大的力量;就要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丧失国格、丧失民族气节、损害国家利益的事。
敬业。敬业精神是视职业、工作、劳动、创造、贡献为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其尊重、珍惜、敬畏、负责;敬业的深层含义在于有全身心投入的专注精神和勤奋、刻苦、执着、精益求精的品质。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应当是敬业的公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人生的价值,只有踏踏实实地敬业奉献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只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达到。
践行敬业价值观,关键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需要精神的贯注和执着,需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坚守精神,有些时候甚至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的意志品质。当然还要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没有本事会误事、干蠢事、做错事。
诚信。“诚”,意味着人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不遮蔽自己的良知,按照德性生活。“信”,就是对他人信守承诺,不诈不欺,充分履行自己在承诺中的义务;“信”还要求人们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应该持有一种基本信任的态度。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的支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一个公民用诚信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需要每一个公民用诚信共同维护。
“诚者自成。”我们要坚守良善原则涵养诚信美德:第一,做人要诚实,表里如一,不伪善;第二,心意要自信,不欺心;第三,言谈要真诚,不欺人;第四,行为要守诺,讲信用,不欺诈;第五,做错事要坦白,承担责任,这比躲避惩罚更心安。
友善。友善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基因。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倡导“与人为善”,其内涵都在于以善为原则帮助和成就他人。友善不是建立关系的技巧,而是人与人之间为实现善的价值而相互促进和帮助,既是个人的美德,也是道德规范。
怀着善良的心做善良的人,就会把他人当作自己的生活伙伴,以友善、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与人之间在生活方式、文化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就能在社会生活中求同存异,用更多的理解填充彼此间的沟壑,这样,自然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其对自我的关注与对他人的关注是融为一体的。他们品性敦厚,友好善良,关爱自己也关爱别人,大多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社会的信任,不但生活和工作愉快,还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我们将其外化为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
常听说做人难。到底有多难呢?具体到处理公与私的矛盾,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损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看来,做大好人确实不易,但做个普通的平常的好人并不难。只要你修身律己,涵养美德,凭着自己的本事维持自己的生活,就能做一个不妨碍别人、当然更不会伤害别人的好人。
格言警语
★一个人不快乐,是关心自己太多的缘故。 ——【法】雨果
★真正的成功首先应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生活得有意义,而事业的成功不过是做人的成功的一个自然结果而已。 ——周国平
【注释】
[1]原典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摘自《孟子全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