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灵成长:中学生活思辨

心灵成长:中学生活思辨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人格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呢?对个人而言,健全的人格是促使人成功发展的内在力量。对社会而言,健全的人格则有利于社会和谐。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由此可见,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如果将美好生活视为由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两大方面构成的,那么,完善的人格就是美好生活内在要素的总体结构。

(人格的健全)

★教育的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朱自清

★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你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  ——【苏】苏霍姆林斯基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为生活蓄聚知识、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充分地发展与健全自己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社会为了延续和发展,都会要求生存于其中的个体养成一定的人格;同时,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类,也必定期望不断地实现和超越自我,其根本途径就是个体人格培养的实现。

人格与人生

什么是人格?人是“社会存在物”,要在社会中生存,需要群体的接纳和爱,因此,人就需要表现出与之相宜、能够彼此接受的方式。久而久之,当这些方式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反应时,特定的人格就形成了。这就是说,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

在心理学上,“人格”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定义:“人格是一种倾向,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所作所为,与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简而言之,人格由人的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人格尽管不是凝固不变的,但它足以反映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独有的心理特性。

人格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是人的生存和生活。既指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也包括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因此,生活即人生。人的生活固然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身的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对个人而言,健全的人格是促使人成功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在获得成功时无人祝贺、无人与其分享这份喜悦,在遇到挫折时没有人安慰,没有倾诉对象,那么,他纵有万贯家财,也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还有的人总是不能原谅别人的过错,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心存怨恨,或者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而消极对待工作、学习与生活,整日怨天尤人,也会使生活黯然失色。人格健全者则不同,他们的心胸比较开阔,善解人意,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都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其观点、行为和情绪反应与周围的人能够协调一致,既在人际交往中有吸引力,又能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他们拥有宁静的心境,具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需求合理,言行一致,能自我控制、调节好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保持心灵的和谐;他们充满自信并具有成就动机,精神世界充实,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遇到突发事件能沉着冷静应对,善于合理运用自己的能力,在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追求成功。总之,人格健全者善于反思内省、自治自控,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改变命运的有利时机,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生活质量。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对社会而言,健全的人格则有利于社会和谐。人格健全者为人处世,会尽可能地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使自己所做的事情与自身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相一致,从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促进社会的和谐。但是,人格修养存在明显缺陷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往往在社会比较中迷失自己,深受不良情绪的困扰,轻则产生恐惧、焦虑、孤独、忧郁,重则产生猜忌、嫉妒、敌对、攻击的心态和行为。至于人格障碍者由于出现认知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就更大,如:反社会型人格的犯罪倾向,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企图等,都会对社会、对家庭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人格与人性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修身和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人性,包括人谋求生存、生存得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生存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性潜质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说到人性,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评论人性的“善”或“恶”。其实,现实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称“习性”,是与“本性”不同的另一概念。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对人的本性之善恶并未置评。如果把人性的根本规定性看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进一步认识“人格”的地位。

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由此可见,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

现实中,每一个人都有人格,反映他的思想、情感、心态、品性,而品德行为往往被看作为人格的外在社会表现。如果将美好生活视为由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两大方面构成的,那么,完善的人格就是美好生活内在要素的总体结构。这一结构就个人而言对生活美好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格完善,实质上就是人性的潜在可能性完善地变成了现实可能性,也就是人性得到了全面、充分、优质、道德的开发。完善人格具有四方面的基本特征:(一)人格健全,即人格的各种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是健康、完整、协调一致和前后一贯的,人格要素没有缺损和障碍,不存在变形、扭曲、冲突、异化的情况;(二)人格道德,突出体现为人格的整个品质是德性的,在任何情况下人格都具有为善的心理意向和行为定式;(三)人格高尚,即整体上达到了高层次、高水平,有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自我塑造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四)人格个性化,体现为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人格,具有独特性或不可替代性,并通过丰富多彩的个性表现出来。

诚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无所遗漏地实现他的人性潜能,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达到人格完善。因此,人格完善常常被视为人格理想。追求人格理想,能使一个人的生活更道德、更丰富、更充实、更高尚,从而达到更高、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追求人格完善,创造美好生活

从人性到人格,从人格到人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从单个人的角度看,自觉的修为是关键。其中,修身就是修养身心,重在完善人格和提高素质,其意义在于使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并不断提高人生境界;作为就是创造人生、实现自我的活动,其意义在于使人格更加完善,使生活更加美好。两者是互相关联的,不可或缺。

人格构建的过程具有阶段性,最重要的阶段是人格基本形成时期。这期间人格构建有一个从自发、被动构建逐渐到自觉、主动构建的转变。人性的潜质要靠开发才能变成现实可能性,这种开发主要靠教育和修为,而修为的作用逐渐重要。没有个人自己的修为,无论天赋多么卓绝,环境多么优越,都不会有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

人格发展是一个不断开发的过程,首先要塑造“人之为人”的基本人格。(www.xing528.com)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春秋时,为争王位,臣弑君、子杀父、兄弟互残者不可胜数,皆可视为禽兽行为。两千多年来,无数人在追问孟子说的“几希”究竟是什么?《元史·抄书传》说:“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讲的是“成人”的一道道门槛。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人生价值》中回答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真善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分别反映了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能动过程及其成果。求真向善臻美,才是“人之为人”的基石。

人格并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模式,而是一种动态、开放的结构。完善人格应当成为我们的终身追求。其目标是尽可能完美地实现传统理想人格的道德、良善、担当、情操、信念与现代人格的独立、自由、理性、诚信、法权意识的统一,这既是被社会普遍认可、赞同的人生境界,也是被世人崇尚的合理的做人品格。

身处现代,我们应确保人格的两种最基本成分——独立自尊性和民主利他性——的融合。所谓独立自尊性,是指个体能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富有创新意识和竞争精神;能够独立自尊,同时能真诚地尊重别人,体面地表达自己。独立自尊性作为健全人格的主体成分,是个体有尊严地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格保障。所谓民主利他性,是指个体具有平等待人的良好作风,有一定的亲和意向与合作精神,懂得关心他人与社会。凡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对自我的关注与对他人的关注是融为一体的,其外显的所作所为与内隐的心理结构和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如果只有自我而无视世界,甚至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就会失去自我价值的基点,最终导致失去立身之地。可见,健全人格中除了独立自尊做保障外,民主利他也是不可缺少的。否则,个体人格的发展就很可能误入歧途。

优良品质的养成,“修为”比“知道”更重要。这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言:“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得更白:“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我们青少年都希望自己拥有光明与美好的未来,在知识成长和精神成人的道路上,应当坚持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在生活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进而认识社会,理解他人,始终保持求真向善臻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要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发现和改变自我人格中的不良特质,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独立自尊和民主利他的完美结合;要培育豁达、乐观、坚毅的心理素养,以长远发展的目光看待世事变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开拓生活道路,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去创造丰富、充实、幸福的人生。

格言警语

★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知识不过是人格的一部分,不是人格的全体。  ——夏丏尊

★人是谁?人始终处于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未定型的状态,所以人始终在成长,这个成长一直到人生命的终结。  ——【英】赫舍尔

★就人而言,冲动是情感的媒介,所有的冲动都源于情绪的激烈化并想以行动表现出来。受冲动支配的人也是道德有缺陷的人。控制冲动的能力正是独立意志与人格发展的基础。  ——【美】丹尼尔·戈尔曼

附 录

健康人格有十个标准

(新华网高宝宝编译)

健康人格是良好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基础。最近,美国心理学家韦伯克·布莱多恩和同事结合科学家几十年的研究,总结出了健康人格的十个衡量标准。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只有少数几条不符合标准,这是正常情况,并不说明人格不健康。

⒈强烈的感受力。自我感受力强意味着,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感觉、情绪,也知道对情绪的评估是生活的重要部分。感受力强的人能够体会到更深层的情绪状态、更微妙的情绪变化,而感受力弱的人不相信情绪状态有多重要,也就不能很好地洞察世事。

⒉坦诚。坦诚的人为人直率、真诚、正直。反之,不够坦诚的人更喜欢通过奉承、圆滑或欺骗的手段来操纵别人。

⒊有能力感。能力感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有做事能力、感觉敏锐、做事严谨而且高效率。能力感强的人时刻拥有应对生活各种情况的信心;能力感差的人会贬低自己的做事能力,甚至认定自己难堪重任。

⒋友好。友好是指人际交往中的亲切感。友善的人待人热情、和蔼,他们真诚地喜欢别人,容易和别人建立友谊。

⒌心态积极。积极的人能够更多地体会到愉快、幸福、兴奋和爱,开朗乐观。消极的人不一定真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只是缺少好奇心、缺少兴趣。

⒍不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指一个人因为遇到挫折等原因产生失望、痛苦等消极情绪,从而对他人积怨于心。喜欢怨天尤人的人容易产生愤怒情绪,于人于己都有害无益。

⒎低焦虑。容易焦虑的人遇事畏缩、恐惧、紧张、烦躁、坐立不安、忧心忡忡,成为“无事忙”。反之,不易焦虑的人在每天生活中都能做到从容不迫、举重若轻。

⒏低抑郁。一个人如果郁郁寡欢,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消极影响。特别是,他们很多时候会有一种负罪、忧愁、无望和孤独感。心胸宽广的人不会整天愁眉苦脸,也不会有那么多抑郁情绪。

⒐较好的抗压力。抗压力弱的人面临生活中的种种负担时,会感觉难以承受。而抗压力强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各种困难,且对自己的适应力充满信心。

⒑自制力强。冲动的人难以控制欲望。他们放纵之后也可能会后悔,但下次仍会重蹈覆辙。反观自制力强的人,他们更容易克制冲动,能够忍受拒绝诱惑带来的短暂痛苦。

(摘自《中国剪报》2019年1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