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的培养)
★种下思想,收获行为;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品德,收获命运。 ——胡适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俄】克雷洛夫
★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受坏习惯的诱惑。 ——阿拉伯谚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78年,当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首巴黎时,有记者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年逾八旬的诺贝尔奖得主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大惑不解:“在幼儿园学到什么?”这位科学家深情地回忆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位科学家的话,不仅说明健全人格始于幼儿,也说明了一个人早年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与活动密切相关,而且行为反应模式是成型的,例如整洁卫生、生活自理、专心学习、勤俭节约、独立思考等,都是优良的习惯。
俗话说“习勤忘劳,习逸成惰”。习惯,无疑是人们生活中最有力的导向。人们常说的“习以为常”“习非为是”“习惯成自然”都有这层含义。通常,人们都是依据爱好去想,依据习俗去做,习惯往往使人们顺从一切。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那些具有诸多良好习惯的人,素质好,有教养,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为社会所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可是,一些虽是细枝末节的不良习惯,却很可能成为日后影响个人形象并连带影响其他行为的“病根”。为告诫家长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们的先辈早有“三岁看长,七岁看老”的古训。事实上,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学习、工作、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国哲学家培根就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印度有句谚语则说得更白:“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里不妨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为例,说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说起来虽很简单,但必须从小培养,否则长大后会吃亏的。你看,那些为社会所不容、为人们所不齿的偷窃犯、抢劫犯,不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这个习惯而走上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吗?下面再举两个例子:
例1 北京一家企业招工,几个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如愿以偿。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10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围住老板的办公桌,你翻文件,我看来信。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宣布:“面试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例2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教授让他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一看实验室有电话,以为白打谁也不知道,一个小时内竟打了40分钟长途。后来他被开除了。
这两个例子谈及的“几个高学历的年轻人”和“留学的学生”,无疑是以高分考取大学又以高分从大学毕业的,由于没有养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这么一个简单的习惯,同样免不了紧要关头受挫折,在社会上栽跟斗的厄运。可见,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好习惯才是文明社会的通行证。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习惯的力量是无形而强大的,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而坏的习惯则像是恶魔缠身,处处影响着人的生活。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习惯多种多样。“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叫作“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先生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根了。这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因为“这种习惯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的,养成了这种习惯,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一旦自由自在地养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那么他“学做真人”的希望就渺茫了。
“妨害他人的习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些人心中没有他人,行动只顾自己,必然为所欲为,行若无事。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不守规矩、骂人“脱口秀”、损人寻开心等等,这些当然都在“妨害他人”之列。“妨害他人的习惯”最要不得。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为非作歹的人,他们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包括,他们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们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他们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们就成了恶人。”
诚然,恶人向来为人们所憎恶、所痛恨,世界上是不容许他们立足的。所以,叶先生反复强调:“一个人如果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愿意妨害他人,给他人不好的影响,就应随时强制,随时警觉,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养成好习惯 铺垫成功路
怎样的习惯才算是好习惯呢?我们不难看出,大凡好的习惯至少有两个共性,一是富有价值,即对自己或别人有益,对维护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有利;二是行为文明,就是遵纪守法,符合道德规范,有着求真向善的深刻含义。总之,好习惯遵循的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守住的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承担的是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折射出来的是人品的光芒。如果说“美德应是自爱与公益的结合”(爱尔维修语),那么,“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帕利克语)。
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及早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少年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阶段”,有道是“少年若天成”。一个人端庄的仪表、高尚的品质、文明的举止、良好的修养等等,大多和他的早期教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而粗俗的言谈、不良的品格、怪异的脾气、恶劣的行径等等,源起也大多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一个人如果从小不培养好习惯,一旦染上坏习惯,纠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这往往会铸成一生的麻烦。
第二,要遵循“思想——行为——习惯”的合理养成路线。养成良好习惯,实质上是将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方式内化为稳定的个人品性和行为反应模式,其心理机制是“模仿学习——认知加工——主观认同——自我强化”。《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青少年提供了道德学习的方向和习得行为的准则,对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弄清楚《守则》和《规范》所述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要求,深入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进而融入自己的心灵,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www.xing528.com)
第三,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入手,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习惯的养成是有规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我们一切的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则发现,一种行为持续21天才能成为初步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就能形成稳定的习惯。
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来培养训练自己的好习惯呢?《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们认为: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在每一个方面又有4个具体指标,即基本好习惯: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训练好习惯要从生活实际入手,抓“小节”,育“大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每周每月突出一个主题,以顽强的意志力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直至训练成功。
第四,要严于律己,勇于革除陋习。知“道”不难,守“道”才难。培养好习惯,既要靠制度,靠他律,更要靠觉悟,靠自律,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古人云:“安于故习,则德不新。”陋习、恶习腐蚀人的灵魂,要下决心革除。在生活中,人难免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当你一旦意识到某种坏习惯的存在以及它带给你的坏处时,切莫自我宽容、自我姑息,而应该冷静反思,换位思考,洞察不良习惯对己、对人的不利影响,随时警觉,随时强制,及时予以矫正。
第五,要关注集体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良好道德风气的集体,最有利于其成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为了促进自己养成某种好习惯,不妨公开自己努力的目标,邀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互相约束,互相支持,通过自律与他律,使各自的行为更加符合规范,大家共同努力建设优秀的集体。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立德树人的圣地。中学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我们走进校园不是为了钻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但愿同学们通过培养良好习惯修身养性,塑造自我,铺垫成功之路,让健全的心智得以定型,让生命之花得以绚烂地绽开。
附 录
富兰克林的道德准则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之一、科学家,他对美国的独立战争和科学发明都有重大贡献,1776年参加起草《独立宣言》,科学上他以发明避雷针而驰名于世。下面介绍的是“富兰克林的道德准则”,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据说,富兰克林一生中每天临睡前,总要对着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逐条检查自己的言行、思想。他那著名的13条道德准则是这样的:
⒈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⒉寡言——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话外,不多说话,避免和人说空话。
⒊秩序——用过的东西归还原处;做事情按部就班。
⒋果断——该做的事,坚决执行;决定履行的,务必完成。
⒌节约——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外,不乱花钱。也就是说,切戒浪费。
⒍勤奋——不浪费时间。经常从事有益的事情,动作利索,不拖泥带水。
⒎诚实——不欺诈。心地坦白、正直,言行一致。
⒏公正——不侵害别人,不要由于你的失职而使人遭受损失。
⒐中庸——避免极端,责人从宽。
⒑整洁——身体、衣服以及居住的地方,保持整洁。
⒒沉着——遇事不慌乱,不论是琐碎的、一般的或是不可避免的事故。
⒓贞洁——言正行正,不要损害自己的或别人的声誉。
⒔谦虚——学习先哲的谦虚精神。
富兰克林道德准则,反映他的人生目标是做那种“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人,这种人生定位决定了他的追求是自我实现与社会贡献的统一;富兰克林每天临睡前,“总要逐条检查自己的言行、思想”是否合乎道德准则,其律己之严由此可见一斑。是什么东西能起这么大的作用呢?是良心的内省机制。“良心是逼迫每一个人把社会置于个人之上,把个人拘系于社会的一条牢固的链条”(毛姆语),良心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进行反观、比较和评判,鞭策自己在道德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矫正和自我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