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活思辨︱心灵成长的奇迹

中学生活思辨︱心灵成长的奇迹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进入学校读书后,我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书本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求知求能,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爬。通过读书学习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知识直接学到手,无疑是掌握知识技能、增长智慧本领的捷径。读书是对精神生命的能量补充,书,正是给那些懂得精神享受、追求精神成长的人准备的。

中学生活思辨︱心灵成长的奇迹

读书学习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美】惠普尔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苏】高尔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关于读书与学习的关系,北宋欧阳修有句名言:“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他是通过自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其实,人的学力、学识和学问,都离不开读书的涵养。大凡才智超群的人,共同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拥有选择观点、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厌学不爱书、不喜欢读书不会读书的人,文化底蕴和视野必然受到限制,是难以成才的。

求知求能,在成长中阅读

自打识字后,我们就开始读书,从连环画、小人书,到小学、中学各学科课本,再到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越读眼界越宽,越看兴趣越浓,慢慢地懂得:书是用来贮存知识的,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图书的价值在于传承文化,塑造新人。

起初读书,我们多半出于好奇心、求知欲,在探寻知识、思考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长大,对照书里书外,我们看到天地之大、自然之美,也体察到人间冷暖、命运无常,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事有所功,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进入学校读书后,我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书本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求知求能,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爬。通过读书学习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知识直接学到手,无疑是掌握知识技能、增长智慧本领的捷径。于是,我们每天都能有所收获:或目睹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聆听激扬生命的动人故事;或思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感悟纷繁世事中的人间情怀。就这样,生命被唤醒,觉悟在提高,理性被激活,心灵在成长。当我们从书本中知道了天地辽阔、历史悠远,懂得了为民之善、奋斗之乐,胸怀就变得更加广阔,抱负也变得更加远大。

人为什么读书?为了生命的完整!人的生命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生命的能量补充,书,正是给那些懂得精神享受、追求精神成长的人准备的。

诚然,也有不少人读书,起初也许只为消遣或猎奇,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却常常会被书籍的魅力和魔力所吸引,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化。

书的魅力从何而来?在于它对生活有所发现。书中有许多源于生活的感悟和经验的常识,总是能够还原于现实生活,并为之服务。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分享常识、体验常识和贡献新的常识,这样,就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并实现内心世界的自我认同,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

书有魔力,大都因为“共鸣”的缘故。先人与今人的人性是相通的,这种共鸣,有的是因为经历相似,有的是因为情感契合,也有的则是因为思想火花的碰撞。正是因为这种共鸣,使得书能够钻进人的心灵深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语),不但可以启迪智慧,而且可以点亮心灯,让人生不再在黑暗中徘徊。

成长路上的阅读,可以启发思考,灌溉心灵,带着我们的精神生命自由飞翔。也许你想观赏世界的奇妙,领略自然的风光,探寻宇宙的奥秘,你可以带着丰富的想象去阅读游记、科普读物或科幻著作;也许你想洞察纷繁的世事,冷观风云的变幻,了解人性的善恶,你可以带着生活的感悟去阅读文学或社会科学著作;也许你想摆脱成长的烦恼,探寻成功的轨迹,把握前行的方向,你可以带着切身的体验去阅读历史、传记,学习哲学和心理学……当你通过想象与思考真正走进书本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书中有佳山秀水,海外奇闻,它们会让你“饱览世间景,知道天下事”;书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每一次的用心阅读都会使我们平凡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富、狭窄的心灵变得明亮而辽阔。

自我超越,在阅读中成长

“读书”,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是有差别的。许多家长习惯上把孩子上学说成“读书”。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必修课中各学科的书是非读不可的,而且必须读好,否则,势必影响今后的生存与发展。“读书”,在社会化场景下指的则是自主的选择性阅读,这是一种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需要而进行的广泛课外阅读。

作家梁衡对人们的阅读追求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人们的阅读追求有六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刺激需求、娱乐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审美需求、思想需求。其中知识、思想和审美是三大支柱。他指出,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前三个层次),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后三个层次),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梁衡的忠告是:“我劝爱读书的朋友们,爱读书当然很好,但还要讲究读书的目的和层次……只有在积累型阅读上下功夫,才会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在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不少人倾向于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世界,人文精神缺失,价值理性式微,梁衡的话足以振聋发聩,引导人们走出精神的荒漠。

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应当勤奋而有选择地读好书。

勤奋,包含着一个学生所可能具备的全部美德,这种优秀品质能使人从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启示和提高。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是对青春的最好致礼,对将来非常重要。年轻人正处在生命的黄金季节,可塑性很大。如果在这个播种期不去播种,将来也就不要指望有好的收成。“读书要趁早。越是年轻时,读书印象越深”(王蒙语)。

要当一名好读者,还应该有选择地读书,因为书籍是有好坏优劣之分的。那些充满善良、仁爱、悲悯情怀的书是值得一读的,因为它们教人一心向善,催人奋发上进,带着我们奔向美好的未来;对那些充满暴力、仇恨、色情的书则必须拒绝,因为它们麻痹人的灵魂,消弭人的意志,会使人堕落,将人拖进万丈深渊。读书就好比结交朋友:读好书,就如交到良师益友;读坏书,就如交到小人恶徒。

就个体成长来说,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文学阅读是情感性、生命性的基础阅读,它滋润生命质地,培养人的情趣,少年阶段应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文学阅读之上,是理智性、人格性的通识阅读。通识阅读能开阔视野,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培育成熟的理性思维和独立的人格。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是经典阅读。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智慧光芒穿透了沧桑的历史,思想价值跨越了远隔的时空,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往往蕴藏其中。阅读经典,能全面深化、拓展、提升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扩展我们理性精神;能让我们更充分地分享人类生存的经验,体验一种“人之为人”的境界。

对于经典阅读,不少同学存在认识误区。一是认为经典作品的背景远离现实,不合时宜。实际上经典是一个民族某一时代文明精华的深度凝结,它不仅折射着过去,更昭示着未来。经典作品的每一个字句,都指向心灵,磨砺思想,引导生活,常读而常新。阅读经典应该是从孩童就开始的人生修炼。二是认为经典名著奇幻诡异,高深艰涩。但实际上经典说的却是生活的普遍道理,只要克服文字表达的障碍,对人的成长是有益的。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经典作品中,蕴藏着诸多修身养性的人生哲理、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以及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对人们立身处世、报国为民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总之,用经典滋养成长的根,生命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人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生命渴望的远方,是每个人自己选定的目标和理想。超越的梦想都是从读书开始酝酿的。如果你是为提升某种能力,或是为解决某方面问题,可以找些相关的书籍阅读,将其思想言论提炼总结,从中获得教益,用其精髓指导自己;如果你是为生命、为成长、为幸福,那么你可以订出一个涵养气象的读书计划,通过读书积累生活、积蓄势能、积淀思想,以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

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是伴随着读书而发展的。当然,并非所有的书都值得去读,应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需要的并且有价值的书目上。

博观约取,为成全生命读书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了完成肩负的独特使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不但要爱读书,勤读书,还要会读书,读好书,善于自养其才,力求才智卓拔。

(1)立志自主

“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 (《朱子语类》)这里的“志”,指的是关于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事、要成为怎样的人的意愿和决心。立志对于成才来说意义重大,因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少年要早立志,立大志,立恒志,只有这样,才会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事情,理智选择,勤奋读书。

人们读书的主攻方向,往往受到兴趣的影响,符合兴趣的多读,认真读,这无可厚非。不过有些书你又不能不读,即使不喜欢也要达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得靠意志和毅力。平时读书,要注意将有兴趣的书和兴趣不浓的书搭配好,保持一种兴奋值比较高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经典中寻求通向未来的智慧。(www.xing528.com)

(2)博观约取

博观是一个通过学习广泛积累的过程,约取则是在博观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可归纳为求生存和求意义两种。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固然不能做那种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但也不能做那种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鲁迅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为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我们的阅读面应当宽一些。

文学是宽阔的。文学作品触及了我们所能想到的各个社会角落,好的作品往往通过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在移情中让你体验真善美,认清假丑恶。文艺著作是“生活的教科书”。通过拥抱文学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改变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

要读一些人物传记。“一本好的传记,常常会影响人的一生。” 与伟大的人物对话,与崇高的精神交流,能够汲取他们身上的力量。当那些鼓舞过一代代人的杰出形象进入自己的心灵时,你面对世界的态度必定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要读点哲学。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理解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启迪自己、壮大自己、提升自己的力量。人要想活得明白,就要在中学这个最佳年龄段,读一些有趣且起点较高的哲学入门书,领悟思维的行程,提高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找寻生活的航标,努力使自己成为对世界和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有灵魂的人。

还要读点心理学。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的调节。心理学正是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中学阶段对应着一个人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心理学,对理解和把握人生很有帮助。如果你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和应有的心理能力,掌握了自我心理保健的理论和方法,那就能经受住纷繁复杂的现实考验与挑战。

当然,在博观时,不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要通过比较来鉴别,通过思辨做判断,约取其精华充实自己。这是一个熟读精思的过程。

(3)熟读精思

所谓熟读,就是多次重复,把书读得滚瓜烂熟。所谓精思,就是反复思索玩味,寻求文义。著名作家曹禺十岁就通读了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开始是把这些书当作故事读的,在粗浅层次上,然后才进入到把书当历史读或当文学读的较深层次,细细地读,精心地品味。朱熹强调:“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他认为:“‘学者读书,务要穷究。’‘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这是一种为丰富情趣、提高修养、健全人格而进行的“深阅读”。

同一本书,特别是那些有深度的书,人们的理解一定是不相同的,我们读书主要是争取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努力把握作者思想的框架,作者核心的观点;另一方面是要有自己的心得。所以,熟读精思、存疑求真的学习思想值得我们奉为圭臬。

(4)致知力行

朱熹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这就是说,学习既包括求知,也包括求能;既包括学,也包括习;既包括致知,也包括力行,而且“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这种关于学与习结合、知与行统一、突出强调实践的思想,是我们读书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首先要“致知”,把前人的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活”思想、“行动中的知识”,还得在实践中“力行”,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和掌控事物,推动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这正如陶行知告诫的那样:“我们应当明白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真正的学以致用,贵在行动,“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格言警语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俄罗斯】赫尔芩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叙利亚】坎耶里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俄】列夫·托尔斯泰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  ——【德】海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思考。  ——【苏】苏霍姆林斯基

★书籍的使命是帮助认识生活,而不是代替对生活的认识。  ——【波】科尔察克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  ——冯友兰

★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  ——【苏】苏霍姆林斯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刘向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英】培根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法】孟德斯鸠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英】培根

★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梁实秋

★我读经典的感觉,一是初读就像是重温。人文经典所探究、叙述的主题,无非是人性和人生,我对之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并不陌生。二是重温就像是初读。大师毕竟是大师,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因此常温常新。  ——周国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