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思辨成长:窥探心灵的核心素养

中学生思辨成长:窥探心灵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应当少年立志,抢在春天里播种希望,培育自身的核心素养,为未来的成功与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的核心素养涵盖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善于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诸多方面,是通过系统学习获得的。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必须使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得到完整的发展。培育核心素养,要立足于“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坚持“知行合一”,形成实践能力和良好品格。

中学生思辨成长:窥探心灵的核心素养

学习的向度)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好,对社会就越有益。  ——【苏】高尔基

★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  ——【德】雅斯贝尔斯

人文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一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朱永新

作为新生一代,我们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关于未来,人们有许多不同的预测,但有一点是存在共识的,那就是未来将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不确定、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解决未来问题呢?

生活毕竟有其延续性。关键是我们的学习要基于“增值”和“能力” 的理念。成长有规律——少年若天成,基础要打好。我们应当少年立志,抢在春天里播种希望,培育自身的核心素养,为未来的成功与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向未来,核心素养当春播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人的核心素养涵盖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善于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诸多方面,是通过系统学习获得的。我们的学习,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德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总称。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其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文明道德的行为习惯。

智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等的总称。智育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自然、社会、思维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智力、操作等技能,奠定世界观基础,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再现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成果并产生新知识的创造能力。

体是身体和心理的总称。体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身体锻炼和心理卫生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丰富文化生活,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调适心理,在文体活动中享受乐趣、陶冶性情、健全人格。

美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总称。美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劳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总称。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德智体美劳是整体与系统的交融体系。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必须使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得到完整的发展。

首先,“人无德不立”,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是进德之基”,求真,也是对人的思维品性——理智德性的培养。

其次,劳动教育是连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世界等的基本环节,是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载体,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最后,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要有多方面的享受,人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必须成为高度文明的人。美育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有其独有性、特殊性,在美育过程中渗透相关领域的教育,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劳等方面发展的基本手段。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目标、途径、方式和标准,不能相互代替、相互隔离、相互撕裂,而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交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中的“真”,内含着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季节,读书学习应“五育”并举,可以重点推进,但是绝不能偏废。

立足现实,融入生活做真人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阳明语)培育核心素养,要立足于“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坚持“知行合一”,形成实践能力和良好品格。

何谓“真人”?首先,应当完成社会化成其为“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从而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成为组成社会、回馈社会、建设社会的人。当我们真正具备社会化人格和智能的时候,就能独立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从而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其次,应当实现现代化做现实中的“真”人。人类是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人的成长应该是健康、进步和向上的。现代社会凸显人本、科学、民主、开放四大特点,我们应努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1],力求身体、心理、认知、道德的和谐、健康统一,致力于自我完善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学”做真人的路径在哪里呢?陶行知非常推崇行为的力量,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事实上,日常生活中蕴含着真正的教育。聚焦于健康成长,我们应全身心投入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是提升生活力。生活的能力包括与人交往、自我发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应试教育的重压,导致儿童生活力缺失是不争的事实。但人毕竟在现实中生活,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日常生活技能,以适应日后的独立生活,还要以生活为旨归,在不断思考、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明辨是非,判断价值、优化选择,从而在群体中安放好自己,在调适自我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改造社会。(www.xing528.com)

二是提升学习力。这种学习力指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力,其学习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包括生活素养、社会素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也包括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但在现实中,我们主动质疑、反思的并不多,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如果满足于知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或者只求守成而不思创新,必然会导致学习力的提升受限。

三是提升自治力。要成为懂得规矩、遵守规则、服务社会的人,就不能不关心自治力的培养。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治力的形成,不仅事关个体素质,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和谐文明。在陶行知看来,自治力这一素养的形成“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辅助风纪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社会素养进步的标尺。

四是提升创造力。当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脱离走入“唯分数论”的歧途时,人们往往只看重强制性记忆背后带来的良好成绩,学生也就很难获取创造灵感的源泉。所以,当年陶行知才会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如果我们真的能解放自己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就有更多机会拓展兴趣、更多时间动手实践,我们的学习就会叠加更多的问题导向的需求牵引,创造能力和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善内自强,心怀家国逐梦想

高中阶段,同学们正由少年向成年过渡,培育核心素养,要善于内省,自立自强。

第一,重视自学。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归根结底要靠自己,老师毕竟只起指导作用。人如果缺乏自学能力,是很难真正成才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是通过自学而到达光辉的顶点,华罗庚是由初中毕业生自学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钱穆也没上过大学,是从一个中学毕业生成为无可争议的国学大师。

自学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其动力源于旨趣、抱负和意志,其能力则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学实践来锻造。提高自学能力,关键在于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把知识学习与方法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

第二,文理兼修。无论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是“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些功利性的口号都是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事实证明,单科独进的成才之路是行不通的。理科与文科的关系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诺贝尔集科学家与资本家于一身的同时,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和翻译家,这便是例证。

中学时代要坚持文理兼修,培育综合素质。在文科学习中,要强化逻辑训练,增强理性批判意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理科学习中,要重视语言推敲,增加哲学思辨,贯通历史知识,关注社会实用。总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融合历史观念和探索精神,拥有批判性思维和有效沟通能力的人。

第三,优化个性。爱迪生说:“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打上个性烙印的核心素养,便是支撑人生的内在素质。学习路上,我们要注意培养下面几种品性:

勤奋。天道酬勤是人间正理,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要靠勤奋去创造。求学之路是十分艰辛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应该成为学习生活的常态。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同惰性和依赖思想做斗争是走向成功的法宝。

专注。就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达目标决不放弃。专注,就要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执着和痴迷,能抵制诱惑、排除干扰,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既定目标;就要有一种特别认真的精神,刨根究底、力求精进,乐于艰苦探索采摘成功的果实。

耐性。“工贵其久,业贵其专。”要把事情真正做好,就要有耐性,沉得住气,禁得住烦;有耐心,不急躁,不轻浮;有耐力,能承受,能持久;还要能耐劳,不怕吃苦受累。如果有“能”无“耐”,“能” 就无以依附,就谈不上干事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开发潜能。人们的天赋不同,成长环境各异,因而有着不同的个性、爱好和潜能,按理说就应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高中阶段正处在确立人生目标、选择专业定位十字路口,我们应当将课业学习与职业探索融合,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思考人生,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心想干什么,进而开发潜能,培养优势特长,编织自己的人生梦想。心中有梦想,未来有憧憬,行动就有力量。

在生活中,每个人尽管只能依靠自己,但人的整个生存可以说是别人赠送的礼物,每个人也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存活。所以,我们的理想目标和价值理念之中,既要考虑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应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世界视野。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把自己的志向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核心素养就会发展得更好,将来对国家、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也会越大。

格言警语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法】帕斯卡尔

★审美具有一种令人解放的力量。  ——【德】黑格尔

★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会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美】爱因斯坦

哲学家赫舍尔曾经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是谁?他的观点是,人始终处于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未定型的状态,所以人始终在成长,这个成长一直到人生命的终结。  ——李培根

【注释】

[1]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理念:“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015年,该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再次强调了“四大支柱”的普遍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