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灵成长,中学生思辨

心灵成长,中学生思辨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化学习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运用思维工具,坚持学思做相结合。本讲重点讨论学习的门道。学思结合,重理解掌握概念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把贮存于书本中的前人总结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实践中能运用自如。从知识的结构来看,知识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结构系统。关于“课前自学”。知识学到手的三个标志是懂、用、记。“尝试回忆”完全是自己逼着自己去想,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会逐渐养成勤思多想的好习惯。

心灵成长,中学生思辨

学习的门道)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俄】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英】弥尔顿

学生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发展思维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以适应社会进步。学习的优劣,不能以死记硬背多少、考试成绩高低来区分,而是以知识是否有效、智慧获得多寡做分野。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化学习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运用思维工具,坚持学思做相结合。本讲重点讨论学习的门道。

学思结合,重理解掌握概念

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把贮存于书本中的前人总结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实践中能运用自如。掌握知识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其中,理解知识是前提,是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

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揭露其本质及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是把抽象的知识(词、概念、法则、规律等)和它们所概括的事物的形象,通过思维加工,在头脑中结合起来。

知识的理解是个过程,包含复杂的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从而洞察事物间的种种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领会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理解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

从知识的结构来看,知识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结构系统。掌握知识,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各种基本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用符号或名称代表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一类事物。例如“三角形”的概念是指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两两用线段连接起来的图形。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的范围。例如,“人”的内涵是指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人”的外延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明确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就明确了概念所指的是哪些事物,又明确了这些事物有哪些特有属性。掌握概念的实质,就是个体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把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本质属性。

概念是非常基本的、非常重要的。有了概念,才可以运用概念来做判断和推理,才可以进行论证。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推理是由判断构成的,论证又是由判断和推理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概念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由于概念的存在和应用,人们可以对复杂的现实世界做简化的、概括的或分类的反应,使思想、学习和交流得以从物质环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要真正掌握好概念,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丰富感性材料。知识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我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就建立在坚实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个别的特殊事物的规律到概括为一般的原则方法,也就更容易了。

二是积极思维获取。就是对有关概念的许多具体例证深入思考,通过辨别、比较、分化、概括等心理过程,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然后进一步以定义的形式精确表达新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

三是通过实践检验。就是把一般的概念、原则运用到具体事物上去,通过正、反实例,检验其正确性、有用性,加深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通过变式与比较,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解,从而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更稳定。

讲究方法,依进路活化知识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而应当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体验和建构。下面就课业学习中的几个环节谈一些看法。(www.xing528.com)

关于“课前自学”。课前自学即预习,是对接老师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的好处,首先是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铺就通向新知识的学习阶梯;其次,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如果拿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第三,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因为预习是独立去接触新教材,通过自己阅读和思考来学习新知识。

关于“专心上课”。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要高度重视,并且努力做到:(1)力争当堂掌握。知识学到手的三个标志是懂、用、记。“懂”要懂透,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用”要用活,能用所学概念原理解决问题,不可动辄得咎;“记”要记牢,对于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必须在懂透和多用的基础上牢记。(2)善于抓住要点。听课要边听、边分析、边综合、边理头绪,有取有舍。“粗听”时注意分清主次,听出详略,以掌握主要内容;“细听” 时则注意重点、难点,沿着老师搭建的认知阶梯攀升,抓住主要概念、说明性材料、关键字词和过渡性语句,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3)注意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在于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听课时,要注意老师如何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分析,又是如何解决问题;注意老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了使自己课堂学习的思路清晰,在课堂上要努力去研究老师的思路、同学的思路以及自己的思路,在课外认真地学一点有关思维科学的知识。

关于“及时复习”。知识的巩固要防止遗忘,课后复习的时间,最好在听课后十个小时到两天左右的时间内比较合适。进行尝试回忆是课后复习的好方法,这样以“忆”来检查“学”和“记”的效果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及时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为课后复习找到问题,增强看书的针对性;二是可以提高记忆力。尝试回忆需要把头脑中“贮存”的知识整理一下再“提取”出来,这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三是可以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尝试回忆”完全是自己逼着自己去想,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会逐渐养成勤思多想的好习惯。

教科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依据,复习的关键在于精读教科书,总的原则是“细嚼慢咽”,多动脑筋多动手。读透教科书,要真正做到以下三点:一“懂”,就是对基本内容达到理解的程度,每看完一篇文章后,要思考一番,从结构上找出文章的导言、问题(论点或目的)、主要部分、转折语句(或指路标)、总结或结论,以便理清思路,抓住中心及纲要,把握知识的全局;二“记”,就是要记住理解的内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自己在尝试回忆中模糊不清的部分,并努力使第一印象正确、清晰、深刻;三“熟”,就是能将知识独立表达出来并熟练地加以运用,对于那些难度大的教材,要反反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必要时,可以借助有关的参考书籍。

融会贯通,抓精髓求知悟道

下面的几个环节,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深化学习,目的在于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寻求认知力量的心智路径,重新建立或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关于“独立作业”。做作业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可以弄明白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准确,公式运用得更加灵活。面对问题的挑战,人必然会引起积极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作业是由知识通向能力的桥梁,贵在独立完成。做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解答,自己独立去思考、去运算、去检查结果的对与错。这样天长日久,就能培养自主意识,促进智力发展,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解决问题的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

作业的关键环节是思路探索,探索的基本途径是联想与变换,其目的在于求得问题的概略解决。“联想”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有助于把不熟悉的题目转化为熟悉的旧问题;“变换”的思路,在于寻找题目所求与已知条件之间的通道,可以“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所求”,也可以“从所求,看须知,逐步靠拢已知”。作业要讲求质量,若一题有多解,从中选择最佳解法;做完一道习题后,要认真想一想这道习题是否可以引申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要适时比较归类,总结经验、提炼规律。

关于“解决疑难”。“疑者,觉悟之机也。”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种学问才真正是自己的。课业学习“疑”从何而来呢?其实,只要“穷根究底”,疑问是很多的。(一)辨别真伪。就是区分客观真理和主观成见。读书至少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追究原因;二是“怎么办”——弄清对策;三是“可能吗”——辨伪去妄。(二)获取真知。要弄清道理,就要研究正确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有哪些事实或理论依据。要反复思考,在证明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值得学习。(三)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做比较,发现的问题越多,把事物就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就更有把握,运用起来也就更加自如。

释疑解难,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调查研究。就是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联系实际多想、多看。人们常说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读书也是这样。二是熟读精思。自己去刻苦钻研,往往钻得更深,这样既能提出疑问,又能有所领悟,将疑问化解在自我解答之中。三是不耻下问。在自己深思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再请教老师或同学,别人的解释就更容易听明白,记得更牢固,“释疑”也就不难了。

关于“系统小结”。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进行系统小结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复习有以下四大作用:(1)回忆重现,使知识更巩固。复习时对知识回忆再现,可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通过积极思维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知识以少而精的形式牢固地贮存在头脑中。(2)查缺补漏,使知识更完整。系统复习可发现自己知识的缺漏,以便及时弥补。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学习的“欠债”现象,从而保证知识的完整性。(3)融会贯通,使知识更系统。我们平时学习的概念、原理好比建筑“知识大厦”的“原材料”。只有通过系统复习的“加工”,才能把原材料组建成知识大厦,使之成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4)综合练习,使知识更实用。重大考试中的题目多是综合性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系统化的知识才行。经过系统复习,我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了熟练的技能技巧,所学的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就比较实用了。

有必要强调,单纯的书本知识,是通过文字符号表达的显性知识,它构成了人们在认知上的共性。但我们学习间接经验的知识,往往缺乏亲身经历的体验,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结果,另一方面,未经个体积极思维活化、升值的“死”知识,不仅无助于学习者判断、识别能力的提升,反而会变成蒙蔽、束缚人们思维活动的成见。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求知贵在悟道。首先是要悟“隐”,即用心领悟那些不能符号化的经验知识——隐性知识。这就要对书本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意义再生成的活动,通过心领“神会”,见识知识背后的精神,通过深思“默会”,汲取知识之中的智慧,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并形成个人经验以自己的方式来制约和驾驭它们。关键是要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探寻知识的来龙去脉,打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就可以使知识点之“鱼”融入知识网络的“活水”之中,这样,知识就“活”而有效了,就能左右逢源。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和一通百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其中的“通”,都超出了事物的本身,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了。

格言警语

★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我们必须把愚蠢和无知区分开来。无知是知识的缺乏,而愚蠢是判断力的缺乏,这种判断力的缺乏可以发生在一个博学的人身上,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它就是由于知识的过多造成的。  ——【德】鲍尔生

★我们的头脑是一块海绵,心是一道溪流。然而我们大多宁愿吸收而不肯奔流,这不是很奇怪吗?  ——【黎巴嫩】纪伯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