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成长思辨:志存高远,学以成人

中学生成长思辨:志存高远,学以成人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以知道,开启心灵觉悟生命《三字经》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大凡有一定学习经历的人,下面几点体验是有的。通过学习而“知天地人事,长生命自觉”,是获得人身自由和幸福的前提。“学者为己”,志在升华自身,以自律为普遍的行动准则。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学生成长思辨:志存高远,学以成人

学习的意义)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辟。  ——张履祥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发现它和接近它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  ——【荷】勃纳德·利维古德

自从背起书包上学,进入我们耳中的高频词恐怕就是“学习”了。

人们之所以喜爱“学”,是因为一代代人都是沿着学习之路长大成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多也是由于学习不同造成的,所以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喟叹,有“活到老,学到老” 的自勉。“好好学习”是长辈对我们的殷切期待。

学习的根本问题是“学什么”“为谁学”“怎样学”。我们跨进中学阶段,应该拨开外界的层层迷雾,排除内心的诸多干扰,明智而坚定地走上新的征途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先来看看至圣先师[1]如何论“学”,进而顺应时代变化,以自己的方式加以理解,在学习实践中躬行。

学以知道,开启心灵觉悟生命

三字经》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说,温润美好的玉石,不经耐心打磨不会成器,难以呈现其天然之美;人就像待琢美玉一样,虽有无限的潜能,但如果不顺应人性规律求学悟道,也难以真正成人,难以尽情展现生命的光辉。宋代大文学欧阳修在《诲学说》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特别强调了人之为学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才能趋于大道。

今天我们口中的“知道”,是掌握某种信息的意思,而古人所谓的“知道”,则是“通晓大道”,用意要恳切得多,是指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客观的规律。

怎样才能“知道”呢?关键在于“学”。

何谓“学”?儒家讨论“学”的问题,是和“觉” 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是通过教育来开启心灵的蒙昧,这是一个思想启蒙的过程。儒家认为人和其他的动物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是通过“学” 而“自觉”“开悟”。将“学”释为“觉悟”,用大白话说就是睡醒了。一个人未曾“觉悟”之时,懵懂迷糊,全然不知人生的方向与价值;一旦“觉悟”了,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与尊严。用“觉”释“学”,说明学不是外在的灌输,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要唤醒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智慧与德性。

孔子论“学”,主张循序渐进。

先是初“学”阶段。《论语》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说的就是通过“学”与“习”来熟悉消化前人的知识,是很快乐的事情。

学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大凡有一定学习经历的人,下面几点体验是有的。

首先,学习能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大自然千变万化,社会生活错综复杂,认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本能诉求。通过学习而“知天地人事,长生命自觉”,是获得人身自由和幸福的前提。掌握知识、探求真理的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也充满乐趣,人一旦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就能增强应对生活挑战的自信。

第二,学习能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世界本来就十分奇妙,科技进步更是让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东西,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艳,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激发创新的思路,取得发明的成果,使人不由自主地获得学习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第三,学习能使人体验到运用的快乐。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熟悉消化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提高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增慧。人一步步攀上知识的高坡、事业的高峰,自然会拥有“一览众山小” 的豪迈情怀和喜悦心情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觉得学习劳神费力从而厌学,一般人则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话来激励自己苦读,而《论语》却开篇就说学的喜悦和乐趣。苦乐之间,反映着不同的为学态度。学的喜悦和乐趣,毕竟来自内心对于学的自觉要求。如果学习只为满足他人(父母、学校等)要求而非自身真正好学,那就自然会见苦不见乐。

学者为己,见贤思齐自我完善

第二阶段的“学”,不但对外物“多识”而能“一以贯之”,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孔子对同时代沽名钓誉的学风感到失望,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解释说,“为己之学”是“君子之学”,“美其身”“一可以为法则”,而“为人之学”是“小人之学”,为满足他人胃口甘当“禽犊”。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为己”,相当于今人所谓追求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只是在自我意识被压抑的文化环境中曾被曲解为“自私自利”。孔子反对的“为人”,并不是“与人为善”,而是媚俗取宠,骗取名利,在攀比、盲从和迷信中丧失了自己。

“学者为己”,志在升华自身,以自律为普遍的行动准则。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更高要求。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怎样学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他人的好处要仿效,他人的不好之处要引以为戒。

第三阶段的“从善之学”,是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www.xing528.com)

见贤思齐,自我完善,首先要以学习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自己,难免走入歧途,事业不得成功,甚至危及生命,既可悲又可怜。

认识自己有两方面,一为自己的主体,或称“自我”;一为自己的环境,称作“外物”或“客体”。我们首先要认识的就是环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的行动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环境有支配或决定人生的力量,同时又有引诱人生入于某种途径的力量;我们受种种外物的支配和引诱都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所以要认识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行动才会有目标,有意义,不至于成为盲目的不正当的行为。”

在认识环境之后,应当认识自己的本身。认识自己本身,最主要的是自己所处的地位,一个人能否尽自己的责任,是以认识自己的地位与否为先决的条件。第二是自己的能力,第三是自己的能力在所处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

认识客观环境和自我主体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相当的知识学力,才能辨别是非,分清黑白。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扎深,打牢。要通过学习认清事物的本质,掌握发展的规律,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世界的大势,本国的情状,以及人生所肩负的使命。

第二,要以学习革新自己。一方面是铲除进步的障碍物。人类本性具有许多优点,如仁爱、求知等,但也有缺陷,如虚荣心、怠惰心等,一般人很容易受这些魔力的支配,偏离正轨。我们应当自觉节制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铲除弱点,祛除恶习。另一方面是革新过去的错误观念。一味地迷恋过去,甚至自以为是,必然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只有自觉地学习先进人物、先进思想,才能革新错误观念,不断上进。

第三,要以学习成就自己。由认识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种自然的步骤。如何才能达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一般地说,应当按照自己的所长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爱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爱好文学或政治经济的,就可在文学或政治经济方面努力。这样下去,更容易成功。当然,立德成人是前提,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人文素质是共同的基础。

学以成人,少当立志全面发展

“学”的第四阶段是“成人”之学。孔子列举的“成人”品格包括“知”“不欲”“勇”“艺”和“文”,“成人”的行动准则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恪守少年时的志向和承诺,终生不渝,“亦可以为成人矣”。就是说,“成人”不等于“成年人”,而是指形成成熟的、完全的人格。

听孔子讲“成人”,那种理想化的“成人”,常人实难达到;但现实版的“成人”,即使普通人通过努力也可以成就。那就是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敢于正视,敢于担当,能够见利思义,行义忘利;在危险关头、关键时刻,能不计个人安危,敢于冲上去,豁出去;无论贫富,诺言一出胜千金,特别是在贫困时,不忘当初诺言,敢于向着心仪的目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

“学”的最高阶段是“修己安人”。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虽连尧舜都担心做不到,但仁人志士不妨而且应该把“内圣外王”[2]作为理想来追求。

“学以成人”的“成”,作动词理解时,强调通过修养成就人格;作形容词理解时,“成人”即“完人”。这两方面均需通过“学”而成就。“学以成人”考虑人性,强调作为人的品质,作为人所应当具备的融合和共同生活在多元文化中的能力,回应了全人类的共同关切。正因为这样,“学以成人”被当作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

说到这里,也许你对“学习”有新的认识。譬如对“学习”概念的理解。人们关注学习,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过程。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又比如,你更加关注“学习”的实质问题。“学”不是外在的灌输,一定要立足于“自己”获得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致慧”,要贯彻思维活动主线,以发展思维为中心进行学习;你学新东西,得到知识,这是外在的,你学做人,就是内在的,“学”的终极目标乃是“学以成人”,等等。我们将在后续各讲中深入讨论。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有五”乃青春早期,同学们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

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左宗棠语)立定以学“知道”“学以成人” 的远大志向,一心向上,在人生路上就不会迷失大方向,就能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左宗棠语)志向要远大,志气更要坚定。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同学忘记了人要对自己负责,缺乏追求上进的勇气和决心,习惯于把自己托付给别人,得过且过,蹉跎岁月,这是很危险的。

文学家余秋雨说,人正是在青年时代,锁定了自己的人生格局。由于锁定之时视野不够、知识不够、经验不够,因此多数锁定都是错位。今后虽有可能改变,但要付出惊人的代价,所以很多人常常延续错位,最多只是争取过得不要过于离谱罢了。

如果你想有一个精彩且完整的人生,从现在起加倍努力吧!

格言警语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可怕的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充塞着一种“存在物”,从生物学上讲,他们可以算作人类,他们存在着,活着,但他们缺少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自己与生物区别开来的性质。人之为人在于人同精神有关联;做人,就是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  ——【美】赫舍尔

【注释】

[1]“至圣先师”是国人对孔子的尊称。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将孔子列为10位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首,他说:“这是因为孔子是一位道德哲学家而不是宗教信仰的传播者。他对于高尚生活的追求都是基于世俗的动机而不是源于超自然的思考。”

[2]“内圣外王”,即按照《礼记·大学》提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内修圣人之德(修养高尚品格、高超智慧),外行王者之道(实施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