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的命制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个方面,立意是试题的考查目的,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
1.立意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方面明确要求:“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究竟要考什么?是知识、技能,还是能力、素养,这是命题工作的方向和灵魂。所谓“千古文章意为高”,可以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命题的灵魂。我们要确立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命题理念,致力于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即有价值的学业成就;要改变强调碎片化知识和孤立技能的习得,改变过分关注确定性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状;要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能力,运用结构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念,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复制、反应,到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教师和命题人员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业质量标准,制订系统明确的评价目标,要充分认识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对学段、模块或主题、单元和课时评价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深入理解学业质量标准与不同课程内容及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要求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具体明确的评价目标和表现预期。着力改变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知识点掌握水平为标准划分依据和表述方式的学业质量观,树立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学业质量观。
2.情境
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情境,核心素养的考查也离不开情境。应对各种复杂的、开放的现实情境,不仅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也是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很多学科知识或技能,之所以无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关键就在于学校学习活动所依存的情境被过于人为地简化和抽象化,丧失了和现实生活的连接。教师和命题人员要深刻认识到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生活情境在评价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情境要实现生活问题与学科问题、原始问题与课本问题的统一。所谓原始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反映科学概念和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化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www.xing528.com)
核心素养的考试和评价题目应来自真实生活而不是凭空想象。好的试题情境在内容上应该是学科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统一,要防止戴帽子和机械叠加的做法。真情境是问题的真正来源,假情境只是问题的外套。好的试题情境在形式上应该是语言简洁、表述有趣、结构新颖的。
3.设问
问题不仅是素养形成的载体,也是素养测评的载体。人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只能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灵活,只靠死记硬背和一般理解是回答不了的;第二,能够反映学科本质,涉及对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方式以及学科精神、学科文化的领悟和理解;第三,开放,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回答。
近年来,我国高考命题在设问上出现了这样的走向:第一,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注重考查思辨能力;第二,放宽试题条件或提高结论开放程度,给予考生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空间,鼓励多角度思考、多层次阐释,充分展现考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品质。
立意的方向性和层次性、情境的真实性和学科性、设问的思维性和开放性,是命题走向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要求。但是,从实际来说,学业评价是个难点。题海泛滥的主因其实是烂题泛滥,学科教师选题的眼光、命题的水准,就整体而言都亟待提高。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下的重要尺度,也是看他能否科学设计出评价样题。学科教研组应花大气力研究命题,以确保教学行为有正确的价值指向;应该抓住考查立意(取向偏差无法实现测试价值)、材料情境(陈旧情境只会鼓励多做成题)、设问方式(设问失范无法培养缜密思维)三个基本点,把磨题作为教研的经常性内容,研究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表现形态、培养路径以及检测方法,以期通过命题改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