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好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用好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人”的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关键作用。实际上,除了“人”的因素外,“物”的因素(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也不能忽视。把教师当作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的人有之,但为数不多;素质高的教师亦有之,但能够完全达到超越教材水平的也不多。

用好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有三个基本的必备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广义的教材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它们对教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人”的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关键作用。但是,从哲学上讲,过分强调“人”的因素容易把教学引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误区。实际上,除了“人”的因素外,“物”的因素(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也不能忽视。

第一,从教育的普及性和全民性角度来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多数从业者而言,教师是一个专业、一份职业。把教师当作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的人有之,但为数不多;素质高的教师亦有之,但能够完全达到超越教材水平的也不多。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义务、一份责任、一种精神。对学习感兴趣、以学为乐且孜孜以求的学生有之,但比例不高;天赋高、自学能力强,读什么都能读得好且游刃有余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更强调科学、规范,而不是艺术、自由。为此,教材(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等)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成为保证学校基本教育质量的依靠和凭借。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运行机制来看,作为一种教育途径,教学相比其他途径在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学科学习能力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这种优势依靠的主要是教材。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注意到,在教学中总是存在着一个同时吸引师生注意力的“第三者”,这个横亘于师生之间的“第三者”便是教材。教材不但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核心。

以教材为教学中心与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不同,它不产生排他性,不走极端,既便于避两论之短,让教学的真正权威——教材更好地发挥核心纽带的作用,又能吸收两论之长,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师生合力完成教学任务。让教材在教学上当家做主,并非让教师靠边站,教师死教书,让学生死读书。教材的功能是潜在的,教材的作用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发掘方能实现。

第三,从教学实践来看,边缘化教材和误读教材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和教学改革乱象的根本原因。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为此,必须以教材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保障,没有了根基。特别是就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一定要以教材为本,忠实地、全面地教好教材的内容,做到不肢解教材、不脱离教材、不边缘化教材,把教材内容教好,把教材任务落实好,把教材问题解决好。教材就算是个例子,也要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补充、延伸、拓展和超越、批判、质疑,都要基于例子本身。(www.xing528.com)

第四,从教材自身来看,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更是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是学科知识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教材不是一般的材料、读物,而是专家、学者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专门研制和编写的、适合于相应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的文本。

从这些视角来看,教材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和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确立教材的中心地位、基础地位,既要防止把教材边缘化,又要防止矫枉过正,把教材神圣化。

把教材边缘化有两种倾向:其一是塞入、补充大量拓展资料、信息。这些内容貌似“蔚为大观”,可能是学生感兴趣的、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但是,这一做法可能造成贪多嚼不烂,导致学习劳而无功。要知道,教学是有时空限制的,要将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在对教材本身的教与学上。其二是匆匆把教材内容教完、讲完,在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就进行大量的练习,实施题海战术。

把教材神圣化也有两种倾向:其一是教学内容的窄化。只教教材里的内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些教师就反映,教了十年书,脑子里就只剩下教材里的那点知识了。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圣化。一切以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表述为问题的解答标准,为思考的导向标准,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记、怎么背,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被格式化了,毫无个性和批判性可言,最终成了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典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