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视角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视角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至少表现为以下内容: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教育素养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敬畏,以及深刻的理解、掌握和自觉而成熟的应用与贯彻;来自教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赖与开发,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爱护与保护,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欣赏;来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

从形而下的角度讲,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方法。有学者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有学者说过,启发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素养。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师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气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然后点拨提示,使学生豁然开朗。

从形而上的角度讲,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智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了变化和问题。教师不论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在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況时,总能灵感闪现,机动灵活地应变。

教学灵感是教学机智的上乘表现,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课堂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造火花,是一种典型的突发性、突破性的创造活动。灵感可遇不可求。从根本上讲,教学灵感的产生源于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源于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的丰富、积累和掌握,以及其他众多方面的高度修养。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素养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

1.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一词,是美国图书馆学会1989年提出的,如今已被普遍接受。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至少表现为以下内容: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2.创新素养

教师的创新素养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具有挑战心、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把学生当作创新主体,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张扬新的主体性;宽容学生的失败,鼓励学生适当冒险,营造教学中激励创新的氛围;把教育教学看作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思、变化更新的创新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激活学生创新欲望、培育学生创新潜能的作用力;自己在教学中持续不断创新,把每次教学都当作创意设计和实施的过程等。

3.跨学科素养

跨学科素养,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跨语文、跨数学等方面的素养,要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科技动态、乡土人情……)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有所把握,要细心研究如何从学科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之处提出探究问题。

4.媒体素养

教师媒体素养指的是教师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既指教师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也指教师在认识媒体的基础上对媒体的巧妙运用。(www.xing528.com)

5.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

这一素养要求教师参与到政府事务中去,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在社会参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甚至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知识占有的便利条件,成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引领者。同时也要求教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学校周边环境建设,通过发挥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服务社区居民,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社会做贡献。

6.自我管理素养

自我管理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教导及约束的力量,亦即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内控的力量(自己),而非传统的外控力量(校长、专家),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能够有效采取行动。教师的自我管理素养涉及很多内容,如目标管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不断积极向这个方向迈进;时间管理,能够区分任务的轻重缓急,对时间做出统筹安排,对工作不会有拖延症;沟通管理,善于针对不同沟通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行为,对影响沟通的事情抓苗头、抓早、抓小;情结管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情绪激动或失控的情况下采取不当行为,冷静地对事物做出判断;健康管理,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经常锻炼,保持健康体魄,经常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保持积极乐观情绪等。[6]

【注释】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0.

[2]李松林.论教师学科教材理解的范式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14(1).

[3]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9-90.

[4]陶行知:“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J].重庆陶研文史,2016(4).

[5]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4.

[6]郑金洲,吕洪波.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J].人民教育,2016(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