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范例及要求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范例及要求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学科及其教学对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范例及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学科及其教学对人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这是学科个性所在;同时又具有非学科性,即跨学科性或综合性,这是学科共性所在。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准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及其关系,这样才能防止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和实践的窄化和泛化,从而把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位。(见表2-1)

以语文学科为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提炼的语文核心素养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这四个核心素养当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核心素养,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个性;其他的素养(如思维、审美、文化)是相关学科都有的,即跨学科的素养,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共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认为:(1)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也就是说,它是语文课独有的。(2)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健全思维品格,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数学物理数理逻辑、生物的种属分类、哲学的辩证法,都要通过语言进行思考,也只有采用话语形式才能阐释、传授、拓展和进入情景。所以,语文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覆盖一切教育内容,也可以与任何学科结成联盟。(3)任何学科都包含文化,尤其是历史艺术,但语文学科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是传播文化和构建文化生活不可取代的基础工具。而且,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事象。(4)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任何学科都面对审美问题,但只有文学与艺术才使审美专门化。语文审美是针对语言作品的审美,在这一点上,它与艺术具有媒质不同的分工关系。而且,语言文字本身也是审美的本体。

表2-1 核心素养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www.xing528.com)

语文教育理应承担培养道德情操的责任,但也绝不能忽略语文教育本身的任务。正如朱自清在1925年发表的《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的:“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需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培养情感。”并解释道:“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伦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3]实际上,1912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就曾明确指出:“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文以载道,语文不能排斥思想性,关键是要正确处理思想性与语文的关系,使二者水乳交融。具体而言,就欣赏方面,语文教学应当既强调文本的思想性,也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美;就表达方面,语文教学应当既强调真情实感的表达,也要关注用优美的语词营造令人愉悦的意境。需要指出的是,个性与共性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个性之中有共性,除了语文之外,其他学科也有促进学生语言智慧发展的作用;共性之中有个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审美意识、文化素质的发展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意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恰恰就是素养的核心要义。素养就是要突破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的融合,最终指向人的一般发展。

再如,对于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将其概括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抽象、推理、模型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指向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数学学科的简洁、严谨则是指向人的必备品质。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2)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3)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素养。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核心素养虽然被划分为三个方面、六个关键词,但是实则是一个整体。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即人从外界输入信息;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即人自身处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即人向外界输出信息。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以政治学科为例,其核心素养四大要素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是: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之所以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求;公共参与则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