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底泥氟释放机制与水流携带

底泥氟释放机制与水流携带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流由山区进入低平原后,地势由陡变缓,水的流速由快变慢,到滞缓,随着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水中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开始在吉林省西部低平原地区沉积,形成含氟量较高的地层。

底泥氟释放机制与水流携带

如果仅有远方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动力条件,氟也不会在某一个地方堆积和富集,形成高氟环境,在这里水起到了重要的动力作用。

1.地表水径流

水作为氟的搬运动力在氟的累积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含氟矿物的溶解度一般较高,氟很容易溶解于水中或吸附于细小的黏土颗粒上,随着水流运移。水流由山区进入低平原后,地势由陡变缓,水的流速由快变慢,到滞缓,随着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水中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开始在吉林省西部低平原地区沉积,形成含氟量较高的地层。同时水中溶解的氟在径流排泄过程中经过蒸发浓缩,不断地加大浓度,最后滞留于低平原和湖泊水体中。

2.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是高氟环境的动力条件之一。各种类型的岩石中,含氟量差异较大。地下水溶滤了径流途中的围岩[144,146,147,148],可形成高氟水。美国的Bond和南非的White等人分别进行了研究,两者的测定结果相当一致。岩石经风化和淋溶后氟化物溶于地下水,使水中的氟化物含量与流经的岩石类型密切相关(表9.3)。

吉林省西部地下水侧向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兴安岭及其山前倾斜平原和王府伏龙泉高台地。大、小兴安岭分布有富氟花岗岩和火成岩,广泛分布富氟萤石磷灰石云母冰晶石等。这些含氟岩石矿物长期暴露于地表,经过风化作用和构造作用形成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其中的地下水在溶滤作用下不断溶解氟,水中的氟随着地下水径流由山区向山前及平原区迁移。(www.xing528.com)

表9.3 岩石类型与地下水中氟含量 单位:mg/kg

地下水侧向径流的另一个补给来源为王府伏龙泉砂砾石高台地,其上部地层岩性为白土山组冰水堆积物,白土山组堆积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火山岩砾,富含有含氟矿物,在地下水溶滤作用下,不断地向低平原迁移。

吉林省西部低平原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地下水的排泄区和盐分累积区,尤其是上部潜水,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蒸发是其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将远方的物质不断地带到这里富集,使地下水中的氟含量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