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区是生态系统从半湿润森林草原向半干旱和沙漠的过渡带,处于吉林省历史上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该区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且不断扩大,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主要的环境灾害如下[52]。
(1)干旱灾害:该区十年九旱,主要旱情发生于春季,次为伏旱和秋旱。旱灾发生频次100%。旱灾发生季节以春夏连旱为主,旱灾级别为全省之最。干旱使该区农业生产多年来处于低产状态。发生旱灾较多的县有乾安、通榆、洮南、长岭、镇赉等,基本年年有灾。
(2)洪涝与内涝灾害:该区洪水灾害虽然发生频率相对小,但危害却极其巨大。该区地势低平,土质黏重,多湖泡沼泽,低洼易涝地的面积为2.22×108km2;内涝更是集中交替发生。
(3)风沙灾害:春季风大,次数多,持续时间长,造成较大面积的风蚀地,易发生风沙灾害,约占全年风沙灾害总数的2/3。
(4)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西部地区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其中沙漠化面积约占全省沙漠化面积的78.1%,盐碱化面积占全省盐碱化面积的76.1%,是吉林省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www.xing528.com)
(5)水源枯竭:淡水面积显著减少是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又一标志,向海水库现在水面积比1980年水面积缩小了近2/3,霍林河在省内几乎长年断流,成为盲尾河,洮儿河的流量也明显减少,其他大部分湖泊几乎与盛行风走势一致并被拉长变窄、变细,面积也大为缩小。主要城镇大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了明显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面临水源枯竭的局面。
(6)地方病:主要为氟中毒,其他地方病已基本根治[53]。区内氟中毒的分布范围、患病率与饮水中的氟含量相关密切,患病率一般随饮水中氟含量的增大而增高。通过防病改水,饮用水质量得到改善,氟中毒患病率也明显降低。
(7)水质污染:第二松花江以有机物污染、挥发酚污染和汞的二次污染为主;嫩江以氢化物、BOD5和汞污染为主;洮儿河、松花江干流和拉林河水质污染较轻。地下水也受到明显的污染,水质恶化。水质污染使可用水资源的数量正在减少。
(8)生态环境恶化:近10年来气温升高,反射率加大,年降量特别是春夏两季降水量剧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气候异常干旱相遇,使灾害加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