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时空观研究:曹魏的继承合理性及其与前朝的衔接

北魏时空观研究:曹魏的继承合理性及其与前朝的衔接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一个新王朝在拟定德运之前,必须思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地承接前朝。比如曹魏的“土德”承接东汉的“火德”,西晋的“金德”承接曹魏的“土德”,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紧密衔接,也基本符合五行思想理论。然而在“以魏承秦”的德运次序的排列上,就会发现高闾的观点存在严重的理论错误。何德章先生认为曹魏受东汉禅让继“火德”为“土德”,因此北魏必须行“土德”才能成为曹魏的继承者,并视晋政权为非法僭取。

北魏时空观研究:曹魏的继承合理性及其与前朝的衔接

由于北魏建国时期崔玄伯仅上奏国家行“土德”,但是为什么会采用出这种德运,《魏书》并没有详细记录,尤其是没有明确记载怎样承接前朝德运,以哪个政权为正统王朝,以及这个王朝的五行是什么等。

降至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八月,在围绕五行顺次的问题上,中书监高闾曾经议论过北魏行“土德”的理论依据,并排列出相关政权和德运次序。《魏书·礼志一》记载:“(高闾语)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赵承晋,金生水,故赵为水德。燕承赵,水生木,故燕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为火德。秦之未灭,皇魏未克神州。秦氏既亡,大魏称制玄朔。……故以魏承秦,魏为土德。”[35]按照高闾的德运排列方法,前赵(或后赵)承接西晋政权的“金德”为“水德”,前燕承接后赵的“水德”为“木德”,前秦承接前燕的“木德”为“火德”,并最终推导出北魏行“土德”的理论依据。可以说高闾把前赵、前燕、前秦等几个少数民族政权都看作正统王朝。中国台湾学者康乐先生、日本学者川本芳昭先生,以及罗新先生、何德章先生和刘浦江先生等,[36]都认可高闾排列的德运次序。但是,一个新王朝在拟定德运之前,必须思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地承接前朝。比如曹魏的“土德”承接东汉的“火德”,西晋的“金德”承接曹魏的“土德”,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紧密衔接,也基本符合五行思想理论。然而在“以魏承秦”的德运次序的排列上,就会发现高闾的观点存在严重的理论错误

晋书·刘曜载记》记载:“以水承晋金行,国号曰赵。”[37]即前赵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承接西晋的“金德”为“水德”。另据《晋书·石勒载记下》记载:“以赵承金为水德。”[38]这说明后赵也按照“五行相生”的德运次序,承接西晋的“金德”为“水德”。下面是承接“水德”的“木德”政权。《晋书·慕容儁载记附韩恒传》记载:“(慕容)儁僭位,将定五行次,众论纷纭。恒时疾在龙城,儁召恒以决之。恒未至而群臣议,以燕宜承晋为水德。既而恒至,言于儁曰:‘赵有中原,非唯人事,天所命也。天实与之,而人夺之,臣窃谓不可。且大燕王迹始自于震,于《易》,震为青龙。受命之初,有龙见于都邑城,龙为木德,幽契之符也。’”[39]可见前燕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德运次序,以“木德”承接前赵的“水德”。如果按照这个顺序推演五德运次,这些政权都被看作正统王朝。因此如果按照“五行相生”的排列顺序,从新旧政权在时间的交替上,可以排列出“西晋→前赵→前燕”,如果从它们的德运次序的空间角度,则可以推导出“金德→水德→木德”。所以高闾排列这三个朝代的德运次序毫无问题,关键是下面怎样衔接前燕的“木德”。

根据前文高闾的观点,能够承接“木德”的政权一定为“火德”,但是“以魏承秦”之中的“秦”字,究竟是指“前秦”还是“后秦”呢?这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北魏的五德顺次问题。《晋书·姚苌载记》记载:“以太元十一年(386年),苌僭即皇帝位于长安,大赦,改元曰建初,国号大秦,改长安曰常安。立妻虵氏为皇后,子兴为皇太子,置百官。自谓以火德承苻氏木行,服色如汉氏承周故事。”[40]可以看出后秦把本朝视为“火德”并承接前秦的“木德”。那么按照高闾的排列方法,“以魏承秦”之中的“秦”,绝不可能是行“木德”的前秦。如果能够承接后秦的“火德”为“土德”,便符合五行相生的德运排列顺序。但是后秦的建国时间在384年,关于它的灭亡时间,《晋书·安帝纪》记载:“(义熙十三年,417年)秋七月,刘裕克长安,执姚泓,收其彝器。”[41]这说明后秦于417年才被东晋灭亡,然而在此之前,北魏于398年已经建国并施行“土德”。如果从时间一维性的延续上,北魏政权(“土德”)诞生在前,后秦政权(“火德”)被东晋灭亡于后,北魏与后秦的兴亡时间相差20多年,二者在时间上无法前后相承,所以“以魏承秦”的“秦”字并非指后秦。西晋至北魏的国家兴亡时间与五德运次见表5-1。

表5-1 西晋至北魏的国家兴亡时间与五德运次(www.xing528.com)

尽管北魏在时间上能够与前秦衔接,但是北魏的“土德”无法承接前秦的“木德”,因为中间还需要有“火德”作为这两种德运的连接桥梁。那么前秦是否以“火德”承接前燕的“木德”呢?按照表5-1显示的国家兴亡时间顺序,前秦和前燕基本上同时建国,并且前秦灭掉前燕政权。所以在时间上前秦能够承接前赵或后赵的“水德”为“木德”,而无法承接前燕的“木德”为“火德”。因此如果按照高闾的五德排列顺序,则在“秦承燕”和“魏承秦”的环节上并不成立。换言之,如果按照西晋以后各王朝的兴亡顺序,并依照高闾排列的五德顺次观点,根本不可能推演出北魏为“土德”的结果。所以他的“以魏承秦”在五行运次的排列上,存在无法弥合的理论缝隙。

那么北魏究竟根据什么理论行“土德”之运呢?何德章先生认为曹魏受东汉禅让继“火德”为“土德”,因此北魏必须行“土德”才能成为曹魏的继承者,并视晋政权为非法僭取。[42]罗新先生认为北魏拟定的“土德”行次乃是以继承苻氏前秦为基础,实与曹魏无涉。[43]前面已经言及在德运次序的排列上,北魏的“土德”无法承接前秦的“木德”。而且代王的爵位称号就是来自晋愍帝的册封,因此北魏没有理由不承认西晋的正统性,如果片面地否定西晋政权,则北魏前身的代国的合法性便会遭到质疑,甚至无法解释北魏建国以后依然使用的“代”国国号。而且曹魏政权灭亡于266年,北魏政权诞生于398年,这需要跨越130余年才能接续曹魏的“土德”,可见在时间上两朝相距甚远,历史上也没有这样承续前朝德运的先例,因此按照这个推理,北魏为“土德”非常牵强。特别是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改革,尽管国运已经远远强于北魏初期,却仍然把西晋看作正统王朝,并承接西晋的“金德”为“水德”。换言之,如果说刘秀的东汉政权可以恢复西汉的“火德”,那是因为他本身就出自刘氏,并且王莽篡汉的时间毕竟短暂,然而北魏拓跋珪与曹魏不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甚至他们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成分完全不同。而且《魏书》至少在《太祖纪》和《礼志一》中,清楚地记载北魏行“土德”之运,但是却没有详细描述拟定“土德”运次的整个首尾,甚至在理论上没有记载怎样承接前朝的德运。很可能担当总负责人的崔玄伯都难以解决北魏的“土德”承续问题。既然理论上无法破解北魏拟定为“土德”的真正原因,那只能在现实中寻找答案,或许幕后推手正是拓跋珪本人和一部分汉人大臣。他们主观上感觉曹魏与北魏都占据北方,使用相同国号有利于长久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和理论上,却无法排列出“土德”运次,更无法跨越时空连接曹魏的“土德”,所以《魏书》记载北魏拟定“土德”时,表现得非常敷衍。

实际上北魏拟定德运问题时,在理论上应该承接西晋的“金德”,否定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正统性,或许这样排列德运次序,更有利于北魏政权长久统治。因此降至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期,有关北魏政权的德运次序问题,再次被作为国事提到议论的日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