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三庙祭祀时间及腊祭时间研究

北魏三庙祭祀时间及腊祭时间研究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需要把这四个节气换算成月份,这样才能进一步考察北魏三庙礼制的时间特点。因此如果按照夏正历法进行推算,这四个月份的祭祀时间,分别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也就是三庙的祭祀时间都在仲月。东汉和西晋与曹魏和北魏的宗庙礼制,不仅在祭祀月份方面存在显著差别,甚至还有对空间与时间的不同理解。下面继续考察北魏初期三庙的“腊祭”时间。

北魏三庙祭祀时间及腊祭时间研究

首先是三庙的祭祀时间问题。三庙的“二至”是指冬至和夏至,“二分”是指春分秋分。下面需要把这四个节气换算成月份,这样才能进一步考察北魏三庙礼制的时间特点。《魏书·律历志上》记载的月份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

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中,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节。

谷雨三月中,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中,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中,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中,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中,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中,大雪十一月节。[74]

如果是冬至应该在十一月,如果是夏至应该在五月,如果是春分应该在二月,如果是秋分应该在八月。所以北魏初期的三庙祭祀时间,按照月份的先后顺序,依次为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各相差三个月。但是古代往往把每个季度的三个月,按照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并且拟定岁首还受到正朔的影响。前文已经言及北魏天兴元年十二月,尚书崔宏建议行夏正历法。因此如果按照夏正历法进行推算,这四个月份的祭祀时间,分别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也就是三庙的祭祀时间都在仲月。那么这样的礼制体系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下面对汉晋时期的几个政权的年度宗庙祭祀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先秦以前各个诸侯国的宗庙礼制非常繁杂,而且相隔时代久远很难对北魏政权产生直接影响。关于西汉时期的宗庙祭祀时间,《汉书·韦贤传》记载:“日祭于寝,月祭于庙……庙,岁二十五祠。”[75]西汉一年25次的宗庙祭祀次数,与北魏三庙的一年5次相差很大。《续汉书·祭祀志下》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年……四时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一岁五祀。”[76]东汉施行的历法是夏正建寅,以此推算正月、四月、七月和十月的宗庙祭祀时间应该在孟月。所以尽管一年5次的祭祀次数与北魏相同,但是具体的祭祀月份却有很大差别。关于曹魏宗庙的年度祭祀时间,《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初,洛阳宗庙未成,神主在邺庙。十一月,庙始成,使太常韩暨持节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于邺。”[77]这说明曹魏在十一月举行过宗庙仪式。那么有关这时期的宗庙年度祭祀时间,《通典·礼十二·吉礼十一》“旁亲丧不废祭议”条载:“又按魏高堂隆议,平原公主薨。二月春祀,不宜阙。”[78]另据《三国会要·礼上·魏宗庙》记载:“一岁五祀,常用仲月。高堂隆议,平原公主薨。二月,春祀不宜阙祭。”[79]这说明曹魏政权的宗庙祭祀时间为一年5次。由于曹魏时期除魏明帝在短时间内使用过商正建丑正朔之外,主要实行的历法是夏正建寅。所以曹魏宗庙的仲月祭祀时间,依次应该为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这与北魏初期的宗庙年度祭祀时间在仲月的特点完全相同。关于两晋时期的宗庙的祭祀时间,《晋书·礼志上》记载:“(晋元帝太兴三年正月)诏曰:……今祠太庙,不亲执觞酌,而令有司行事,于情礼不安。”[80]晋元帝太兴三年为公元320年,这说明东晋时期的正月举行过宗庙祭祀。《通典·礼九·禘袷上》记载:“晋武帝太始中……故今礿祠烝尝,于是行焉。”[81]根据金鹗《求古录礼说·宗庙祭祀时月考》的详细考证,“礿祠尝烝”的祭祀时间皆在孟月,[82]也就是说西晋的宗庙祭祀时间在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由此可见东汉与两晋的宗庙祭祀时间完全相同。比较上述几个朝代的宗庙年度祭祀时间,只有曹魏与北魏都在仲月,而且北魏初期拟定的三庙制度,几乎都参考曹魏的宗庙礼制,两朝不仅仅都祭祀三神主,在祭祀时间方面也呈现相同的礼制特点。

东汉和西晋与曹魏和北魏的宗庙礼制,不仅在祭祀月份方面存在显著差别,甚至还有对空间与时间的不同理解。比如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相当于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所谓“孟”实际上是季节之首,这说明东汉与西晋在祭祀祖先宗庙方面,更注重季节的起点。《春秋繁露·四祭》记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83]由此可见东汉与西晋更注重周代祭祖礼仪,尤其是尊奉祭祀时间。然而曹魏和北魏的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也相当于二十四节气的二至二分。本书第一章曾经讨论过,因为确定一年四季主要是划分“二至二分”,冬至在黄经的270度,秋分在黄经的180度,夏至在黄经的90度,春分在黄经的0度。而且冬至是黄道的最低点,夏至是黄道的最高点,春分和秋分成为黄道和赤道的两个交汇点(见图2-1)。曹魏与北魏在这个节点上祭祀祖先,这说明他们更重视空间思维模式。因此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理解,成为东汉和西晋与曹魏和北魏的重要差别。换言之,它们的宗庙祭祀礼制体现出空间与时间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下面继续考察北魏初期三庙的“腊祭”时间。《说文·腊部》记载:“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84]有关冬至在汉代的确切时间,《汉书·律历志下》记载:“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85]也就是冬至在夏正的十一月。自从汉武帝改正朔以后到北魏为止,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曾经短时间内使用过商正建丑之外,其他政权的历法几乎是夏正建寅。如果采用干支计日法,以夏正的十一月为基础进行推算,冬至以后的“三戌”的时间跨度大约为36天,这样“腊祭”的时间就应该在夏正的十二月。《初学记·腊第十三》记载:“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86]即腊日的祭祀时间分别是:汉代在戌日,曹魏在辰日,两晋在丑日。那么北魏建国初期又是怎样确定的腊祭时间呢?《魏书·太祖纪》记载:“(天兴元年十二月)尚书崔玄伯等奏……未祖辰腊。”[87]所谓“未祖”就是指北魏祭祀祖神选在未日。《初学记·祭祀第二》的《嵇含祖道赋序》条载曰:“祖之在于俗尚矣,自天子至庶人莫不咸用。有汉卜日丙午,魏氏择其丁未,至于大晋,则祖孟月之酉日。”[88]可以看出从汉代至西晋的祭祖时间存在日期上的显著差异,但北魏与曹魏的祭祖时间都在未日,两朝礼制完全相同,而且《魏书·礼志一》记载:“立祖神,常以正月上末,设籍于端门内。”[89]这里面的“末”与《太祖纪》的“未祖辰腊”的“末祖”的日期完全相同,这点可以说是北魏吸收曹魏礼制的又一个旁证。所谓“未祖辰腊”的“辰腊”,是指北魏时期的腊祭日期在辰日。《魏书·礼志一》记载:“越近承远,情所未安。然考次推时,颇亦难继。朝贤所议,岂朕能有违夺。便可依为水德,祖申腊辰。”[90]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只是调整了一部分礼制内容,腊祭时间依然在辰日。

此外,1944年甘肃省敦煌市曾经发现过北魏太武帝时期的一部简短的历书,这就是学者们经常言及的“敦煌北魏历书”,其中就记载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腊”,以及太平真君十二年(其年改正平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腊”的两次腊祭时间。而且还提供了占卜日期方面吉凶祸福的“通胜十二建”,[91]以及每个月份的节气信息。为了便于考察,现将敦煌北魏历书的原文抄录于下:

1.太平真君十一年历[日] [太]岁在庚寅 太阴大将军[在子]

2.正月大一日壬戌收 九日立春正月节 廿五日雨水

3.二月小一日壬辰满 十日惊蛰二月节 廿五日春分 廿七日社

4.三月大一日辛酉破 十一日清明三月节 廿六日谷雨

5.四月小一日辛卯闭 十二日立夏四月节 廿七日小满

6.五月大一日庚申平 十三日望种五月节 廿八日夏至

7.六月小一日庚寅成 十四日小暑六月节 廿九日大暑

8.七[月]大一日己未建 十五日立秋七月节 卅日处暑

9.[闰]月小 一日己丑执 十五日白露八月节(www.xing528.com)

10.八月大一日戊午收 社 二日秋分 十七日寒露九月节

11.九月小一日戊子满 二日霜降 十七日立冬十月节

12.十月大一日丁巳破 四日小雪 十九日大雪十一月节

13.十一月小一日丁亥闭 四日冬至 十九日小寒十二月节

14.十二月大一日丙辰平 五日大寒 十三日腊 廿一日立春正月节

15.太平真君十二年历日 其年改为正平元年太岁在辛卯大将军在卯 大阴在丑

16.正月小一日丙戌成 二日始耕 六日雨水 廿一日惊蛰二月节

17.二月大一日乙卯建 四日社 七日春分 十六日月食 廿二日清明三月节

18.[三]月大一日乙酉执 八日谷雨 廿三日立夏四月节

19.四月小一日乙卯开 八日小满 廿三日望种五月节

20.五月大一日甲申满 十日夏至 廿五日小暑六月节

21.六月小一日甲寅危 十日大暑 廿五日立秋七月节

22.七月大一日水未闭 十一日处暑 廿七日白露八月节

23.八月小一日水丑定 十二日秋分 十六日社月食[92]廿七日寒露九月节

24.九月大一日壬午成 十三日霜降 廿九日立冬十月节

25.十月小一日壬子除 十四日小雪 廿九日大雪十一月节

26.十一月大一日辛巳执 十五日冬至 卅日小寒十二月节

27.十二月小一日辛亥开 十六日大寒 十八日腊[93]

按照古今历法换算,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为庚寅年己丑月戊辰日,即公元451年1月30日;太平真君十二年(正平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为辛卯年辛丑日戊辰日,即公元452年1月25日。按照上述历法推算,这两年的腊祭时间都在辰日。结合前面的文献考察,《魏书》和敦煌北魏历书与曹魏的腊祭日期完全相同。由于北魏拟定的土德、祥瑞、国号等内容,几乎都是以曹魏的礼制为蓝本。所以北魏初期拟定的三庙之中的“二至”“二分”和“腊祭”的祭祀时间,也是直接吸收了曹魏的礼仪制度。邓文宽先生也认为北魏既以魏为国名,其腊祭亦应在辰日。[94]确实根据敦煌北魏历书的腊祭时间,以及崔宏建议的“未祖辰腊”,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史料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