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还有反映超自然的孝的事例,也就是大自然中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因为孝子的行为感动天地,从而出现违背客观规律的超自然现象,那么它与孝行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北史·孝行传》记载:“阎元明,河东安邑人也。少而至孝,行著乡闾。太和五年,除北随郡太守。元明以违离亲养,兴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泪丧明。悲号上诉,许归奉养。一见其母,母目便开。刺史吕寿恩列状上闻,诏下州郡,表为孝门,复其租调兵役,令终母年。”[177]阎元明的母亲因思念儿子哭瞎了眼睛,当阎元明获准回家奉养老母时,二人相见,其母双眼复明。史书认为这是阎元明的孝行感动上天的缘故。然而这是因为感动上天,从而使母亲的眼睛再次获得光明,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呢?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由于突然受到意外的恶性刺激,从而双目急骤失明的人,通过身心护理并施以药物或针灸等疗法便有可能恢复视力,这在当今的眼科医学方面可以得到验证。[178]阎元明的母亲失明原因如果与此类似,是有可能恢复光明的。目前的自然科学已经获知,天是没有像人的这种感知的,天也没有任何好恶情感。因此阎元明的孝行感动上天之事并不可信,还不能用孝行感动上天的超自然现象,直观地理解这个事例。此外,《北史·孝行传》亦载:“王崇,字乾邕。……母亡,杖而后起,鬓发坠落。未及葬,权殡宅西。崇庐于殡所,昼夜哭泣,鸠鸽群至。有一小鸟,素质墨眸,形大于雀,栖于崇庐,朝夕不去,母丧阕,复丁父忧,哀毁过礼。是年夏,风雹,经所处,禽兽暴死,草木摧折。至崇田畔,风雹便止,禾麦十顷,竟无损落,及过崇地,风雹如初。咸称至行所感。”[179]因为王崇是一位孝子,他的孝行感动天地,即使发生风雹灾难也不会波及他家的田地。但是如果从科学的唯物史观看待这件事情,风雹本身没有思维能力,也不会有意识地选择田地,更不会因为这块田地的主人是一位孝子,而放弃对他家的田地进行侵袭。因此这应该是受到偶然突变的气候影响才引起的自然灾害,风雹没有侵袭王崇家的田地与他是一位孝子无关。
而且上述的孝行绝非北魏一朝独有的事例,实际上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西晋王祥为了给继母寻找鲤鱼,冬天来到冰冻的河边时,冰面自动裂开并跳出鲤鱼,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孝感所致”。《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180]实际上,有时冬天的冰面会因气候变化,或者当地下水有暖流流动时,会偶然开裂,鲤鱼为了呼吸新鲜空气会跳出水面,这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三国时期孟宗的母亲想吃竹笋,当孟宗冬天去竹林哀叹难以找到时,竹笋却自动长出来了,当时被认为这是“至孝之所致感”。《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记载:“(孟)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181]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提供的资料,立秋前后由毛竹的地下茎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已经长成,而且在一年之中的春季、夏季和冬季均可收获竹笋。[182]所以孟宗到竹林寻找竹笋,有可能遇到从泥土里显露出来的冬笋。因此上述两个事例都是普通的大自然现象。(www.xing528.com)
所谓超自然的孝,完全可以用现代自然科学做出解释。只不过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自然现象无法客观理解时,便主观地认为在大自然中,有某种咒术性的超自然力量控制着人间社会,甚至一个王朝的兴衰和生命始终都是由上天意志决定的。而且统治阶级往往也需要利用孝营造社会和谐气氛,以此增强统治阶级的天命神授的宗教力量,也为政权寻找合理的统治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