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时空观及祭天文研究结果

北魏时空观及祭天文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北魏道武帝建国以前,司马炎的西晋王朝是通过禅让的政治手段,取代了此前的曹魏政权。能够看出《献帝传》和《吴录》都采用“皇帝臣某,敢用玄牡”这样的祭文模式,然而它们是裴松之引用的文章,《三国志》的正文里没有详细记载孙权的祭天文。但是“皇帝[臣]备,敢用玄牡”却出现在陈寿《三国志》的正文里,而陈寿编著曹魏和东吴的祭天文,却没有这种祭文模式。

北魏时空观及祭天文研究结果

北魏武帝建国以前,司马炎的西晋王朝是通过禅让的政治手段,取代了此前的曹魏政权。关于他即皇帝位时宣读的祭天文内容,《晋书·武帝纪》记载:“皇帝臣炎,敢用玄牡,明告于皇皇后帝,魏帝稽协皇运,绍天明命以命炎。昔者唐尧,熙隆大道,禅位虞舜,舜又以禅禹,迈德垂训,多历年载。”[6]可以看出这是借助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宣传皇位让有德者居之是历史必然的趋势。特别是其中“皇帝臣炎,敢用玄牡”与北魏的“皇帝臣珪,敢用玄牡”的行文方式如出一辙。那么这是否能够证明道武帝的祭天文就是参考了西晋的禅让文呢?实际上,司马炎并不是最早使用这种祭文模式的皇帝,在三国时期早已有之。

按照《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记载:“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汉主以神器冝授于臣,宪章有虞,致位于丕。……谨择元日,与群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唯尔有禅,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7]魏王曹操病逝以后,由曹丕继承魏王王位,其后汉献帝在众臣威逼利诱下,曹丕通过禅让手段取得了东汉政权。除此之外,东吴也有类似的文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记载:“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8]可见这是一篇祭天文,其中的行文方式与曹丕的禅让文基本相同。能够看出《献帝传》和《吴录》都采用“皇帝臣某,敢用玄牡”这样的祭文模式,然而它们是裴松之引用的文章,《三国志》的正文里没有详细记载孙权的祭天文。关于曹丕的另一篇禅让文,《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祇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9]这是通过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宣传曹魏代汉的历史必然趋势。但是同一个魏国皇帝曹丕祭天,不可能同时宣读两篇祭文,所以也许《献帝传》和《吴录》是后代史官补充的内容。[10]那么比《献帝传》和《吴录》更早出现祭天文模式的是哪部文献呢?《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皇帝[臣]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11]按照三国时期皇帝即位时间的先后顺序,曹丕即位于220年,刘备即位于221年,孙权即位于229年。但是“皇帝[臣]备,敢用玄牡”却出现在陈寿《三国志》的正文里,而陈寿编著曹魏和东吴的祭天文,却没有这种祭文模式。因此很可能蜀汉政权刘备的祭文,才是北魏、西晋、《献帝传》和《吴录》的最早源头。(www.xing528.com)

尽管《先主传》的这篇文章不能说是禅让文,刘备也并非通过禅让手段建立了蜀汉政权,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拥有浓厚的禅让思想。而且其子刘禅的“禅”字便有这方面的含义,[12]这也说明刘备在禅让方面的政治倾向。特别是他的祭天文与中国古代的禅让思想,以及儒家经学都存在一脉相承的政治关系。历史上关于“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之类的文献描述,主要有《尚书》《墨子》和《论语》三个出典。下面对这三部文献试加考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