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成果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成果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熊十力的心学思想和他的宇宙论是一贯的。熊十力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辟”为其主宰,每个人所有的为其主宰的“辟”,自然就是他的本心了。熊十力对于阳明极为推崇,在《新唯识论》中已明言之。后边这一段,说明熊十力对于心学、理学的分歧,有调和的倾向,但还是归于心学。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成果

熊十力心学思想和他的宇宙论是一贯的。宋明道学的心学,认为人皆有“本心”。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就是据其本心而言。熊十力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辟”为其主宰,每个人所有的为其主宰的“辟”,自然就是他的本心了。熊十力说:“追维孔门传授,有尽心之学(‘尽心’,见《孟子》。发展本心之德用,曰尽心)。其要旨,在究明本心、习心之大别。毋以污习害其本。易言之,吾人固有良知、良能,常与天地万物周流无间。当尽力扩充之,俾其发展无竭。孟子盖尝得其传也……(本心一词,始见《孟子·告子》篇。后来禅宗盛言之。本心者,是本有,非后起故,遂名曰本……良知良能,即是本心。)”(《明心篇》,龙门联合书局1959年4月第1版,第1~2页)

良知、良能是王阳明心学的中心思想。熊十力对于阳明极为推崇,在《新唯识论》中已明言之。他说:“吾国先哲对于境和心的看法,总认为是浑融不可分的。如《中庸》一书,是儒家哲学的大典,这书里面有一句名言。它说,明白合内外的道理,随时应物无有不宜的(原文云:‘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怎样呢?世间以为心是内在的,一切物是外界独存的,因此,将自家整个的生命无端划分内外,并且将心力全向外倾,追求种种的境。愈追求愈无厌足,其心目习于逐物,卒至完全物化,而无所谓心。这样,便消失了本来的生命,真是人生的悲哀咧。如果知道,境和心是浑然不可分的整体,那就把世间所计为内外分离的合而为一了。由此,物我无间,一多相融(此中一谓小己,多谓万物)。虽肇始万变,不可为首(言虽万变不穷,而实无有人格的神,为首出的创造者,此本《大易·乾卦》篇中的意思)。而因应随时,自非无主(此心随时应物,自然不乱。可见这个心,就是一种主宰力)。用物而不滞于物,所以说无不宜。《中庸》这句话的意思很深远,从来直少人识得。孟子也说道:‘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盖以为万物都不是离我底心而独在的。因此,所谓我者,并不是微小的、孤立的,和万物对待着,而确是赅备万物,成为一体的。这种自我观念的扩大,至于无对,才是人生最高理想的实现。如果把万物看作是自心以外独存的境,那就有了外的万物和内的小我相对待,却将整个生命无端加以割裂,这是极不合理的。孟子这句话,至可玩味。程明道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也和孟子的意思相通。陆象山说‘宇宙不在我的心之外的’(此中宇宙一词,是万物的总称),他自谓参透此理时,不觉手舞足蹈。他的弟子杨慈湖曾作一短文(题名《己易》),很能发明师说,虽文字极少(或不到一千字),而理境甚高。后来王阳明学问的路向和陆象山相近,王阳明也是昌言‘心外无物’的。他的弟子,记录他的谈话,有一则云:‘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现在就这花树来说,他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的心有何相关呢?”先生曰:“汝于此花不曾起了别的时候,汝的心是寂寂地,没有动相的。此花也随着汝心同是寂寂地,没有色相显现的(此时的花,非无色相,只是不显现)。汝于此花起了别的时候,汝心便有粗动相。此花的色相,也随着汝心,同时显现起来。可见此花是与汝心相随属的,决不在汝心之外。”’阳明这段话,可谓言近而旨远,实则这种意趣,也是孔孟以来一脉相承的。”(《新唯识论》,第273~274页)

熊十力又说:“关于理的问题,有两派的争论。一、宋代程伊川和朱元晦等,主张理是在物的。二、明代王阳明始反对程、朱,而说心即理(这里即字的意义,明示心和理是一非二,如云孔丘即孔仲尼)。二派之论虽若水火,实则心和境本不可截分为二(此中境字,即用为物的别名。他处凡言境者皆仿此),则所谓理者本无内外。一方面是于万物而见为众理灿著;一方面说吾心即是万理赅备的物事,非可以理别异于心而另为一种法式,但为心上之所可具有,如案上能具有书物等也。唯真知心境本不二者,则知心境两方面,无一而非此理呈现,内外相泯,滞碍都捐。如果偏说理即心,是求理者将专求之于心,而可不征事物。这种流弊甚大,自不待言,我们不可离物而言理。如果偏说理在物,是心的方面本无所谓理,全由物投射得来,是心纯为被动的,纯为机械的,如何能裁制万物,得其符则 (符者信也。则者法则。法则必信而可征,故云符则)?我们不可舍心而言理。二派皆不能无失,余故说理无内外。说理即心,亦应说理即物,庶无边执之过。关于理的问题,至为奥折……今在此中,唯略明理非离心外在云尔。”(《新唯识论》,第272~273页)(www.xing528.com)

后边这一段,说明熊十力对于心学、理学的分歧,有调和的倾向,但还是归于心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