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五节讨论《论道》中的《无极而太极》

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五节讨论《论道》中的《无极而太极》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道》第八章的题目是《无极而太极》。关于“无极”的说明到此结束,以下就转入“太极”的说明。

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五节讨论《论道》中的《无极而太极》

《论道》第八章的题目是《无极而太极》。以上各章讲的是宇宙从可能到现实的历程及其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章讲的是这个历程的方向和归宿,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结。这章第一条说:“道无始,无始底极为无极。”解释说:“道无始,所谓无始就是说无论把任何有量时间以为道底始,总有在此时间之前的道;或者说从任何现在算起,把有量时间往上推,推得无论如何的久,总推不到最初有道的时候……这极是极限的极,是达不到的极。它虽然是达不到的,然而如果我们用某种方法推上去,无量地推上去,它就是在理论上推无可再推的极限,道虽无有量的始,而有无量地推上去的极限。我们把这个极限叫作无极。”(《论道》三·四,第193页)

他接着说:“无极是固有的名词,也许它从前有此地的用法,也许没有。从意义底谨严方面着想,大概能够不用固有的名词最好不用,因为不用的时候,可以免除许多的误会。可是,玄学上的基本思想不仅有懂不懂底问题,而且有我们对于它能够发生情感与否底问题。从这一方面着想,能够引用固有的名词,也许我们比较地易于接受这名词所表示的思想。好在研究这门学问的人不至于因名词底相同,就以为意义也一定相同。”(《论道》三·四,第193页)这一段话,对于全书有“发凡起例”的作用。在以上各章中,金岳霖用了许多传统哲学中的名词,他尽可以不用,但他还是用了。其原因大概就是如上所述。

金岳霖在这里所说的是哲学史发展的一个规律。历代的哲学家,往往沿用前代哲学家所用的名词,但其意义不必与前代哲学家完全相同。这就是冯友兰在《新理学》中所说“接着讲”与“照着讲”的不同。因其是“接着讲”,所以,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该章第三条说:“无极为无,就其为无而言之,无极为混沌,万物之所从生。”解释说:“本条所说的混沌,就是那‘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混沌。不过,我们所谈的既然是无极,混沌是未开的混沌而已。未开的混沌真正是混沌……无极之所以为混沌,因为它是万物之所从生,它是万物之所从生,因为它是无始底极限。但是,这万物之所从生可以分作两方面说,一是从时间方面说,一是不从时间方面说;一是从纵的方面说,一是从横的方面说。我们先从纵的方面说起。现在这样的世界至少是‘有’,有这个,有那个的‘有’,每一个‘有’从前都有‘无’的时候。现在所有的‘有’从前都有‘无’的时候。现实没有开始的时候,所以在事实上我们不能从现在的‘有’追根到‘无’,可是,这样的‘有’底极限总是这样的‘无’。我们似乎要注重这样的‘有’与这样的‘无’。‘有’既是有这个有那个的‘有’,‘无’也是无这个无那个的‘无’。有这个有那个就是有分别,所以清楚,无这个无那个就是无分别,所以混沌。从时间上着想,这样的‘有’虽不能上追到这样的‘无’,而这样的‘有’底极限就是这样的‘无’。无极是这样的‘无’,所以无极为混沌,万物之所从生。从横的方面着想,我们可以把现在的‘有’,这个那个等等,不从时间上说,而从这个之所以为这个,那个之所以为那个,慢慢地分析下去。这个之所以为这个要靠许多的那个,而任何那个之所以为那个,追根起来,也要靠这个之所以为这个。若把这个之所以为这个与那个之所以为那个者撇开,所余的浑然一物,没有彼此的分别。若把其他的分别也照样地撇开,这分析下去的极限也是混沌。本条说无极为混沌,万物之所从生。这‘从’是无量时间的‘从’。在有量时间,万物之所从生的仍是万物。就横面的分析着想,如果我们分析下去,无论我们在什么阶段打住,在那一阶段,万物之所从生的仍是万物。只有理论上的极限才是混沌,才是这里所说的万物之所从生的所‘从’。但是绝对的‘无’,毫无的‘无’,空无所有的‘无’,不可能的‘无’不能生‘有’,也不会生‘有’。能生有的‘无’,仍是道有‘有’中的一种,所无者不过是任何分别而已。这就是说,无极的无是混沌。”(《论道》三·四,第191~195页)

“混沌,万物之所从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常见的话。金岳霖又把这些话重新提出来,予以完全新的解释。照他的解释,混沌并不是确有所指,如传统哲学中所谓“元气”之类。他所说的混沌是一个逻辑的概念。他的这部书的主题,是说明宇宙从可能到现实的整个历程。这个历程怎样开始呢?金岳霖指出:从有量时间方面说,这个历程是无始的,但从理论上说,无始有个极限,这个极限谓之无极。在中国哲学史中,反对无极这个概念的人,都说无极就是无中生有。金岳霖说,他说的无极并没有这个意思。朱熹陆九渊对于这个问题曾发生过激烈的辩论,金岳霖的解释对于他们所争执的问题给了一个解决。(www.xing528.com)

该章第五条说:“共相底关联为理,殊相底生灭为势。”第六条说:“无极为理之未显势之未发。”解释说:“我们可以说无极有理而无势,无极不过是未开的混沌而已,它不是毫无所有的无,也不是不可能的无;它既是现实,当然有理。可是,有理之有不是有势之有,未显的理仍为理,未发的势不是势。说无理是一句矛盾的话,在任何时间说无势是一句假话,在无极‘无理’仍是矛盾的话,在无极‘无势’不但不是矛盾的话,而且是一句真话。两‘有’底意义不同可以从两‘无’底意义不同看出来。有理是不能不有的有,仅有的有;有势是普通所谓有这个有那个的有。无极有理而理未显,势未发故无极无势。”(《论道》三·四,第200~201页)理学中也有关于“已发”和“未发”、“显”和“微”的讨论,金岳霖把这些名词接下来以说明无极。

关于“无极”的说明到此结束,以下就转入“太极”的说明。这章第八条说:“个体底共相存于一个体者为性,相对于其他个体者为体,个体底殊相存于一个体者为情,相对于其他个体者为用。”解释说:“从性质方面着想,从共相之存于一个体者这一方面着想,一个体是一个性,从关系方面着想,从共相之相对于其他个体者这一方面着想,一个性是一个体。相当于性质的殊相本条叫作情,相当于关系的殊相本条叫作用。”又说:“前此中国哲学家对于体用很有许多不同的以及相反的议论。照本条底用法,这相反的议论实即重视共相或重视殊相底主张。在本书底立场上,二者之间,重视其一,总是偏重。无共不殊,无殊亦不共,无性不能明情,无情也不能表性;无体不能明用,无用也不能征体。我们所直接接触的都是情与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情与用本来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哲学我们决不能偏重。”(《论道》三·四,第201~205页)第九条说:“情求尽性,用求得体,而势有所依归。”第十条说:“情之求尽性也,用之求得体也,有顺有逆。”第十一条说:“顺顺逆逆,情不尽性,用不得体,而势无已时。”第十二条:“变动之极,势归于理,势归于理则尽顺绝逆。”第十三条:“道无终,无终底极为太极。”第十四条:“太极为未达,就其可达而言之,虽未达而仍可言。”第十五条:“自有意志的个体而言之,太极为综合的绝对的目标。”第十六条:“太极为至,就其为至而言之,太极至真,至善,至美,至如。”第十七条:“太极为极,就其为极而言之,太极非式而近乎式。”第十八条:“居式由能,无极而太极。”第十九条:“无极而太极,理势各得其全。”第二十条:“就此全而言之,无极而太极为宇宙。”第二十一条:“太极绝逆尽顺,理成而势归,就绝逆尽顺而言之,现实底历程为有意义的程序。”第二十二条:“无极而太极是为道。”(见《论道》,第205~220页)

这是金岳霖对于宇宙从可能到现实的历程所作的总的说明。从时间上说,这个历程是无始的;从理论上说,这个无始有极限,这个极限谓之无极。这个历程是无始而又有始的。从时间上说,这个历程是无终的;从理论上说,无终有个极限,这个极限谓之太极。无极而太极,那个“而”字,就代表那个历程。这个整个历程,金岳霖作了详细的说明,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