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正是在观赏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之后,才决定学习创作歌剧,并立志成为一位歌剧作曲家。
贾科莫·普契尼,全名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是19世纪末至欧洲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莱斯科》,最著名的作品有《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西部女郎》等。
贾科莫·普契尼(图13),1858年12月22日生于意大利卢卡,1924年11月29日卒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普契尼6岁时,从事作曲、演奏、教学活动的父亲米凯莱就去世了。普契尼在母亲的鼓励下进入卢卡音乐学院,在师从作曲家安杰洛尼学习后,逐渐显露出音乐才华,14岁任教堂管风琴手,16岁参加管风琴比赛获得第一名,19岁任圣马丁教堂合唱队长和管风琴师。与威尔第相比,普契尼学习音乐的道路的确幸运得多。
在普契尼出生前后的音乐世界中,威尔第在歌剧创作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阿依达》是当时各大城市最热门的歌剧。当普契尼终于有机会去现场聆听的时候,任何事情也阻止不了他。1876年3月11日,他和两个朋友一路步行到了30公里之外的比萨市区,生平第一次现场观看了歌剧演出。尽管没有钱买票,他还是设法混了进去,这部歌剧彻底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后来回忆说:“当我在比萨听到《阿依达》时,我感到一扇音乐窗户向我打开了。”从那天开始,普契尼就将目光锁定在了意大利歌剧世界的中心—米兰。
图13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
这位17岁就任管风琴师的少年于1880年进入米兰音乐学院就读。不过,他首先必须为自己在音乐学院深造三年筹集到学费,普契尼那位了不起的母亲直接找到了玛格丽特王后,王后掌管着专门为资助贫困家庭中有才华的学生而设立的一项专门基金。王后提供了普契尼一年的学费,其余经费则由普契尼的一位叔叔慷慨解囊。幸运的普契尼终于可以去米兰了,他如愿以偿。
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普契尼在浪漫派作曲家蓬基耶利和巴齐尼的指导下学习作曲,毕业后,21岁的他创作了《安魂曲》,这部作品是普契尼家族与卢卡的基督教音乐长久结合的巅峰之作。
在米兰,普契尼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斯卡拉歌剧院,这个意大利音乐表演的中心只上演当时最高水平的剧目,表演者都是水平极高的艺术家。前辈作曲家中最受欢迎的是罗西尼和多尼采蒂。新辈中的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 [1]、阿尔弗莱多·卡塔拉尼[2]也很受欢迎,外加法国作曲家古诺[3]、马斯内[4]、阿莱维[5]、亚当[6]、托马[7]和比才[8]。当然还有一位少不了的重要作曲家,他就是创作了《阿依达》和《弄臣》的威尔第。
普契尼看起来还是很享受音乐学院生活的。仅仅上了巴齐尼的两堂课,他便在1880年12月给母亲的信中兴奋地写道:
我给自己制定的时间表如下:早上八点半起床,如果有课就去上课,如果没有课就弹一会儿钢琴。没有必要弹很久,但仍然需要练习一会儿……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十点半,然后我吃午饭,外出。下午一点,我回到家中,为巴齐尼的课程准备一两个小时,然后从三点到五点,在钢琴上弹一些古典音乐。
每天结束的时候都是一成不变的便宜饭菜、半升葡萄酒、一支雪茄,晚上我会长时间散步,最后抱着一本小说上床。
普契尼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受着杰出歌剧的洗礼,对充满诗意的恋情和人类原始情感力量完美的融合陶醉不已。
不过普契尼的钱好像总是不够用,普契尼为了维持生活只能不断搬家。尽管他似乎对自己在作曲方面的投入还是满意的,但是在1881年春,巴齐尼写给普契尼母亲阿尔比娜·马吉的一封信显示普契尼的其他音乐课程正引起他的担心:
您儿子贾科莫在作曲主课上表现出色,进步很大,但他有些忽视副课(钢琴、美术、戏剧理论等),尽管我一再敦促他,而且学院对此有明确处罚规定……他真的必须明白(而且我也已经告诉过他)学术委员会绝对不会破例,所有课程都必须修完。
有一次,在一堂特别枯燥的课上,普契尼在书上胡乱写道:“上帝啊!帮帮我吧!再见了,教授,我要睡觉了。我快要死了!”不过,他给别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人很可爱,前途无量,但多少有些缺乏毅力。(www.xing528.com)
普契尼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觉得大都市的生活热闹丰富,充满魅力,因而不愿意把自己封闭起来远离这些诱惑。尽管能力出众,但普契尼归根结底是个朴实厚道的人,很喜欢开怀痛饮,与朋友们聊女人,欣赏漂亮女人,而不是死读书钻研理论和技巧。或许正是由于他性格中有这些善良淘气的方面,他才能如此真切地同情自己歌剧中的人物。
1883年,他还有两首交响乐作品问世:四分钟长度的《小柔版》以及三段式的《交响随想曲》。前者叹息式的弦乐延留音让人联想到年轻时的埃尔加[9],后者是普契尼的毕业作品。
普契尼后来回忆说,这首随想曲时刻在他的脑子里回响 :“在家里,在路上,我都用随手能拿到的纸笔,随时进行创作。”乐曲的开头部分采用的是瓦格纳音乐的阴暗面:忧郁,不满,略微带有一点威胁的意味。然后,大约在三分半钟的地方,情绪突然改变,我们找到了被用作《波西米亚人》开始几小节的乐段,它美妙迷人而且优雅。虽然人们根据这些作品已经可以初探普契尼的创作风格,但其中能真正让人联想到普契尼的东西仍然少之又少。总体来说,这首作品有着引人注目的流畅度和自发性。当地颇有影响力的评论家菲利普·菲利皮兴奋地评论:普契尼具有“独特而极为罕见的音乐个性”。
随着在米兰音乐学院最后一年的学习时光即将结束,普契尼不得不考虑自己何去何从:是依旧做管风琴师或合唱队指挥,还是回家乡做一名音乐教师?他似乎兴趣都不大。
正当他举棋不定之时,音乐出版商爱多华多·松佐尼奥于1883年4月在自己新创办的杂志《剧院画报》上刊登的一则比赛告示吸引了他的目光:任何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创作的喜剧、田园牧歌剧或戏剧等传统形式的独幕歌剧都有望获得2000里拉的奖金,参赛者必须匿名参赛。普契尼感到这是一个点燃梦想的机会,他知道,他面临的多是经验远比自己丰富的作曲家,但如果不参赛,他唯一的选择就是返回卢卡城,去过没有悬念的安逸生活。考虑再三,普契尼决定试一下。
【注释】
[1]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1834—1886),意大利作曲家,以歌剧《歌女乔康达》闻名。
[2]阿尔弗莱多·卡塔拉尼(1854—1893),意大利作曲家,作有多部歌剧,但只有《拉·瓦利》传世。
[3]查理·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法国作曲家,代表作为歌剧《浮士德》,在宗教音乐中也独树一帜,主要作品有《圣母颂》《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等。
[4]德勒·马斯内(1842—1912),法国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剧《曼侬》《维特》《泰伊斯》等。
[5]雅克·阿莱维(1799—1862),法国作曲家,因歌剧《犹太女》而一举成名。
[6]阿道夫·亚当(1803—1856),法国作曲家,作品有歌剧《隆瑞莫得的马夫》、舞剧《吉赛尔》等。
[7]昂布鲁瓦兹·托马(1811—1896),法国作曲家,代表作为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
[8]乔治·比才(1838—1875),法国作曲家,代表作为歌剧《卡门》,其他作品包括歌剧《采珠人》、管弦乐组曲《阿莱城的姑娘》等。
[9]爱德华·埃尔加(1857—1934),英国作曲家,20世纪复兴英国音乐的先驱,代表作有管弦乐《谜语变奏曲》、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