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顺在柳泉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对全镇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说课培训、幻灯片制作培训、课件制作培训、论文撰写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等。赵兴川老师说:“王校长身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情,当时中心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中,他是唯一一个吃住都在中心学校的人。他要求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利用晚上时间,每周两次到中心学校接受他的培训。他的培训都是讲座式、沙龙式的。培训后,他要求教师人人撰写论文,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那时,很多老师都不会写论文。全镇几百个教师的论文,他每篇都看,每篇都改。他还把一些教师叫到办公室逐个进行指导。为了鼓励教师写论文,他还把修改后的优秀论文集结成书,发给大家。”宜阳县举行教师说课比赛,柳泉镇选派了3位教师参赛,结果3位教师都是一等奖。“看来,我们的培训还是有效的。”王红顺对这样的成绩很是欣慰。
王红顺不仅在柳泉镇的教师中有很高的威信,而且在市里、省里也有一定的影响。《洛阳日报》曾发过对他的专访,并先后两次刊发通讯宣传他的事迹。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原因,他多次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陈书杰教授、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的岳宇巅研究员、洛阳师范学院的马锦华教授等专家接触,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书杰教授曾多次指导他的课题,并在一次全国教育重点课题研讨会上邀请他为大会做报告。会议代表称他为“王专家”。
王红顺被调回三乡后,继续做中心学校副校长。他到三乡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到全乡各个中小学听课、调研。他在调研中发现,通识培训的面太小,很多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参加了培训的教师多不能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多次培训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教研等课改课题研究的经历和对农村教育的热爱,以及“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的信念,使他萌发了进行农村课改义务培训的念头。(www.xing528.com)
“专家的培训理论性太强,与一线教师有距离,缺乏对新课程理论的实践性解读。而我有能力做这件事,所以我要做!”王红顺说,“我在城市的课改实验区看到了城市孩子的变化,但对比农村的课改后,我感到痛心:农村不抓住课改的时机,农村的孩子就完了,但农村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呀!课改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肯定有人要站在农村课改的风口浪尖上,与农村课改同呼吸共命运。我愿意做这样的人。我是一棵小草,我要通过自己纤弱的摇动,来摇醒农村课改的天空。我改变不了别人,我可以改变我自己;我改变不了大环境,我可以改变小环境。”
从三乡开始,王红顺先后在宜阳县的几个乡镇进行了培训。他的培训很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因为他能用农村教师生活中的事例来阐释深奥的课改理论,他还能给教师很多新鲜而实用的方法和窍门。他说:“应试教育和新课改之间有一个空白地带,农村的课改培训必须要在这个空白地上带做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