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学校,每个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方都挂有一个嘀嗒运转的钟表。这可是学生亲手制作的,废油漆桶盖做表盘,废水笔芯当指针,水彩笔写画数字与刻度线……这些都得益于学校“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的发展理念。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教育家陶行知的小诗让张青娥深受启发。她想,为何不搞个“科学启蒙制作室”呢?既能让学生手脑并用,又可以打破单纯课堂讲解的呆板。于是,学校决定把一个旧自行车棚改造成“创新坊”,由副校长郭振广组成一个班子,动员学生收集一些旧台灯、废电池、旧电线、木板边等废旧物品,并让学生定期参加活动。
很快,创新坊办成了三件事:一是人人会自制风筝。由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动员学生备料,老师教学生做风筝,比赛放风筝,最后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写“风筝”主题作文。二是师生自己动手利用“旧废料”制作永远转动的教室钟表、教室LED节能电棒以及节能美观的小台灯。三是学校出现了电子屏幕、墙壁、门帘、花草、黑板都能“张口说话”的灵活育人环境,就连简陋粗糙的地面都喷染成了练书法用的“纸张”……(www.xing528.com)
为了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同济学校还开发了游学课:儿童节去百泉绿色农庄体验采摘,体验劳动生活的乐趣;重阳节走进孟庄敬老院;选择学校附近的苏门山作为游戏基地,带领学生来这里集体游玩。
游学课不仅让学生喜爱,而且也让老师受益。张青娥认为,学校有责任帮助老师开阔眼界、拓展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一年中,学校组织了3次教师参访活动:全体教师到南乐县的仓颉陵和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学习了民族文字产生的历程,知晓当代文字的发展概况和方向,认识与文字传播有关的诸如造纸、印刷技术,领略电脑和各种虚拟手段的神奇;全体老师和部分家长到新安县考察学习豫派教育示范学校尚庄小学的教学改革,激发了老师和家长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学校课题组老师到淮阳县的太昊陵和鹿邑县的老子故里游学“寻道”,大家不仅对教育之“道”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有了理性认识,更被中国远古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