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一中新校区,最与众不同也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大门和主楼前没有任何装饰的高大水泥柱子,以致会让不了解的人误认为还没完工。
其实,这样的设计蕴涵着“教育即生长”的深刻道理,意在提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忘教育的本质。
《郑州一中青年教师读本》中有张时今和朱丹合写的一篇文章——《学校文化就是“爱”的文化》。该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郑州一中的教育哲学:
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生命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最好的教学效果不是在单位时间内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把学生变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www.xing528.com)
在教师这个职业中,人性是第一位的,知识和经验是第二位的,人性决定了教师的品位和工作效果。
……
郑州一中将这些理念落实在管理实践和教学行为中,并有了相应的积累和沉淀。比如,自习课堂是郑州一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每天下午和晚上共有5节自习课,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和品质。
在张时今和朱丹看来,和校园以外相比,学校应该是个不一样的地方。学校不能把对学生的管理混同于成人式的团队管理——批评和处分中的教育附加值越来越少;企图通过纪律的权威性,吓阻学生成长中的错误;把格杀勿论式的管理看成魄力的表现。学校不能像行政单位——喊豪言壮语,重形式走过场,制度苛刻,搞绩效主义,不注重教育能力,夸大经营能力,欣赏在社会中的左右逢源。如果学校忽视教育的本质,把教育仅仅变成满足功利目的的工具,甚至成为个人获取各种名利、地位的手段,那么教育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