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实践智慧,重新定义学校

提升实践智慧,重新定义学校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例研究是汾湖实验小学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模式,集教学设计、课堂观察等环节于一体。在第三届成长课堂研讨会上,张菊荣呼吁建立有学习空间感的课堂。通过课例研究,蒋银华成了一名引领者,引领语文组教师打开学生的学习空间。汲取大家的智慧后,姚耸焕然一新的教学设计终于出炉了。“深度发展团的教师们抱团成长,用积极态度进行教学研究,补短板、扬特长,在深度的研讨和实践中发展自我。”

提升实践智慧,重新定义学校

课例研究是汾湖实验小学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模式,集教学设计、课堂观察等环节于一体。

在第三届成长课堂研讨会上,张菊荣呼吁建立有学习空间感的课堂。低年级语文组教师蒋银华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她不断问自己:“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吗?”这激发了她对有学习空间感的课堂的向往。带着这份向往,蒋银华开始了自己的“三上三磨”。

第一次执教《小松树和大松树》时,蒋银华生怕漏掉哪一环节,担心时间不够、目标完不成。上完课后,她不仅没有成就感,而且感到很疲惫:“这么累的教学,学生的空间何以实现?”

带着这样的问题,蒋银华与专家、同事开展了第一次议课。周文叶说:“蒋老师准备得很充分,教得很多,我连记听课笔记都来不及,可是学生读、说的机会到底有多少?”崔允漷的课堂教学过程计时器表明,蒋银华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居然有78次。张菊荣认为:“这催生了课堂看似繁华实则凌乱的信息碎片,学生没有真正的学习空间。”

议课之后,蒋银华推翻了原有的教学框架,连夜开始了第二次教学设计,“这次一定将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尽量少说”。

第二次执教,蒋银华仍然感觉不到轻松,总觉得心里缺失了什么:“课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空间,注重小组交流,学生练习的时间也多了,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实质性提升,难道还没有把学习空间打开吗?”蒋银华急切地等待大家的帮助。

崔允漷将两次课进行比较:第二次课虽然给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但教师一直在讲零散的内容,学生不应该在这些知识上浪费时间。“我们要追求大开大合的课堂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张菊荣建议。

在此基础上,蒋银华完成了第三份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第三次执教。在期待与忐忑中,蒋银华与学生一起上完了难忘的一课。学生的表现让教师惊讶,每个学生都投入学习,原来,许多知识教师不教学生也会。(www.xing528.com)

学习空间就这样被打开了,蒋银华真正做到了“不该教的不教,该教的才教”。“原来的课堂,教师为什么累?因为教师总是替学生学。”蒋银华总结。通过课例研究,蒋银华成了一名引领者,引领语文组教师打开学生的学习空间。

“深度发展团”是汾湖实验小学教师成长的又一个家。每个学期,教师都会一起研修,相互切磋,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013年,初到汾湖实验小学的教师姚耸加入了深度发展团,他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明白了怎样上好一堂课的获得感,更多的是研修文化带来的震撼。

姚耸将酝酿了7天的综合实践课“校园竹旅游”设计初稿上传到“深度发展群”。出乎姚耸意料,他的教学设计迎来的不是赞美而是批评——“你的教学目标指向谁?”“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任务格式不太标准。”“第二个任务能否达成第二个学习目标?”“任务能否放大一些?”……

“这是提高自己教学素养的好机会。”姚耸基于大家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目标怎样表述?任务怎样续写?这些问题引发了教师们的热议。汲取大家的智慧后,姚耸焕然一新的教学设计终于出炉了。

“深度发展团的教师们抱团成长,用积极态度进行教学研究,补短板、扬特长,在深度的研讨和实践中发展自我。”姚耸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