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证明:德育教学有效!

实践证明:德育教学有效!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君,让他写检讨书。请从德育的角度,谈谈应如何对待小君这类学生。还未说完,学生李某举起了手。张老师遵循了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当他取得进步时,刘老师及时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张老师对这名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批评,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不吭声。

实践证明:德育教学有效!

1.【2020·梅州·梅江】小君是一中学生,爱好足球,学习成绩一般,脾气比较暴躁,喜欢打抱不平,一天下午课间自由活动时,同学小刘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了小君脸上。 可能踢来的球力度较大,小君一下子涨红了脸:“你这是眼睛瞎了吗,怎么踢球的?”小刘本来有点愧疚,正准备道歉,但是看到他这样子叱骂,不禁也来了气,“那你怎么这么笨? 不会躲吗?我又不是故意踢你的。”小君勃然大怒,冲过去就是一拳,其他同学赶紧过来拉住两人,体育老师也赶过来劝阻。

后来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君,让他写检讨书。 但不到一周,小君不小心将同桌的笔踩碎了,同桌非常生气,一下将他推倒在地,小君跳起来就打了同桌一巴掌。 这次班主任更为生气,没有听小君辩解,强制要求他深刻反省,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保证不再打架、骂人,不然请家长带回去。 小君安分了没几天,又打架了。 据说是班上一名女同学被外班的男同学欺负,他过去把那个男同学打了一顿,班主任这次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地说:“你真是屡教不改,无药可救! 我不管你了,爱咋咋地。”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1)请评价班主任对小君的态度和做法。

(2)请从德育的角度,谈谈应如何对待小君这类学生。

2.【2020·广州·花都张老师在讲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说道:“贵族人家里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穷人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还未说完,学生李某举起了手。

张老师:“李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李某:“老师,我觉得你对这句诗的解释有不合理的地方。”

张老师:“为什么?”

李某:“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

李某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同学们反而静静看着张老师,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张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颇感意外,但很快便镇定下来,说道:“同学们,从气候特点上分析,李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做出科学的解释,这节课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下课后,张老师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大多数与自己在课上的说法一样,但查字典后又发现,“臭”的读音也读作“嗅”,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正确的答案就清楚了。

第二天语文课上,张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有的学生说查到的资料与老师讲的一样,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吃不了,每次把剩下的都倒在了茅坑里……张老师在听完同学们的答案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学们,上次李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原来的解释有误,‘臭’在此处应读‘嗅’,意思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贫穷人冻饿致死的尸骨,李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阅读上述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1)张老师遵循了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 并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案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019·江门·蓬江】以下是某位教师教授初三年级课文《孔乙己》的教学片段:

学生A:“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 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对! 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B:“‘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子的,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个词的,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生C:“我们曾经学过,一个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语法错误,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习惯。 任何人一看这句话,都会觉得是不通顺的。”(同学们都笑了)

学生D:“鲁迅是个大文豪,他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同学们大笑)

学生E:“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已死了那么多年了,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人们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而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 又因为孔乙己很穷,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所以他死了也没有人知道得那么确切,作者只能用‘大约’以表示强调。”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老师说:“刚才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讲的也很有道理。 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问题:

请运用教育学原理谈谈该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的优点与不足。

4.【2019·河源·江东】开学不久,刘老师发现张同学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常有学生告他的状。 为此,刘老师对他进行思想教育,感化他,让他站在其他同学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老是有人打扰自己学习自己是什么感受。 当他取得进步时,刘老师及时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张同学更加遵守纪律,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www.xing528.com)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刘老师让张同学站在其他同学立场考虑问题,主要运用的是哪种德育方法?

(2)联系实际,谈谈在德育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5.【2019·清远·连南】甲学校接受了若干名外籍学生,刚开始班主任张老师并没有发现他们与中国学生在行为和观念上的差异。 某天放学时,张老师因为班里一名中国学生的问题,而把全班同学都留了下来。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张老师对这名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批评,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不吭声。 但是,十分钟后,一名外籍学生便说道:“老师,虽然这名同学犯了错,但这与我们毫无关系,为什么不让我们先回家呢?”从读师范学校起就熟读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的张老师和一直习惯于“陪着挨骂”的中国学生都一时惊诧得说不出话来。

问题:

(1)上述案例中的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违反了哪一原则?

(2)联系实际,请谈谈作为一名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6.【2018·惠州·惠城】肖老师是五年级的数学老师,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他问同学们:“大家喜欢用什么颜色的笔来改你们的作业? 红色代表火焰热烈,黄色代表富贵权力,蓝色代表大海和平,绿色代表希望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绿色,老师您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的,就这么定了。 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不喜欢。”

从此以后,肖老师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且不用“×”改用“?”和评语,这一绿色批改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他批改作业的方式,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问题:

(1)请对肖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2)谈谈教师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7.【2017·阳江】李四是班上新转来的学生,他平时说话少,性格内向,同时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很少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当天布置的作业。 他的班主任也多次就学习问题与他进行交流,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他每次当面都是点头答应,貌似认同的样子。 但是一回到班级里他就跟从前一样,后来,老师经过家访了解到李四是来自于离异家庭,父母现在都很少关注他的学习,导致他长期以来学习成绩比较差,对学习也毫无兴趣。

问题:

假如你是李四的班主任,你会怎么做? 请结合相关的德育原则加以分析。

8.周老师总是认真给学生写评语,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途径。 他给班上一名淘气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小赵同学有头脑,就是不爱用正道;上课爱做小动作,插话接舌瞎胡闹;学习态度不大好,学习成绩不大妙;你若聪明应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劝你假期赶紧改,否则成绩更糟糕。”小赵阅后,哈哈大笑,也回老师一打油诗:“老师写得好,老师写得妙;小赵一定改,决不当草包;不做小动作,头脑用正道;若是做不好,随你老师敲!”

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0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 但该机音效卡设定不良,常常要出声时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 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写了如下评语:“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 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 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散惰谴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衰哉,痛哉!”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踏下心来,坚持勤奋读书

问题:

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9.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语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语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老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答出来,课后,老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老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有什么强项? 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 于是,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老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注: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

问题:

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10.王老师教学生学习认字,当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他开始引导学生“你头顶上是什么”,学生想了想:“头发”。 老师:“头发上面是什么呢”,学生:“屋顶”。 老师:“屋顶上面是什么呢”,学生:“瓦片”。 老师有点着急:“你们好好看看,上面到底还有什么”,学生低语:“还有,还有小鸟在飞”。

问题:

请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