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管理层面关于“知识”一般意义的分类,可以把工程知识分为“通过书面语言等直观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和表达”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4]。当然,工程显性知识与工程隐性知识的划分是相对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一方面,工程显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5],也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根据工程活动的实际状况得到的经验总结并提炼为理论知识作为后来者的学习资料。由于这类知识是长期经验(教训)积累所得,因此不能轻易改变。比如,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所需的基本数据,包括基建材料的物理常数、物理性质(如固体材料的抗压水平、流体材料的黏性系数,等等)、在物理环境中的工作条件(比如在极端气候和使用强度下材料疲劳负载、破坏强度、折脆性、柔韧性,等等)以及工程物的使用者施加于工程物的作用力和影响,再比如工程设计标准、规范、行业术语及工程师按照这些规范与标准所实施的工程行为等等,都属于工程显性知识及其运用范畴。
另一方面,工程隐性知识是指在工程共同体中“不易还原为语词的”[6]知识,这种知识难以觉察也不易表达。在工程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无法通过语词和图标进行直接、清晰表达的实践知识,这类工程知识就是工程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in engineering),它们对于工程活动,特别是对工程施工、工程评价以及工程人员在实践活动中的诀窍(know-how)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波兰尼所言,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说出来的更多。隐性知识通常是以“潜在和内隐的方式”存在,有些古老的工程隐性知识甚至因为难以表达而失传。“所有这类(个人)习得的知识并不易于系统整理或进行交流。每家公司都知道,无论可以从其他公司中学到多少东西,都必须获得第一手知识”[7]。“关于生产和设计的大量知识与丰富资源是必需的,但这是可从工厂或工程师办公室的经验中获得的一类知识。这种知识和丰富资源在飞机公司中都已具备”[8]。(www.xing528.com)
隐性知识的形成实则是一种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衍生的“思维产品”,是基于个人对外部事物认识所产生的内在理解,它以“内存”的方式寓居(indwelling in)于身体。隐性知识往往与个体身心对于外部事物的敏感性、容纳性、理解性有关,具有强烈的主观认知色彩,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成果之一。工程隐性知识往往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心智和不断思考中,以图像或视觉意象逐渐建构起来,这就要求工程师不仅应具有较好的左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还应具备一定的右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对线条、结构、构型有着敏锐的直觉、领悟与判断。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领悟是非常重要的职业要素。事实上,“领悟行为经常出现在技能行为的过程中”,工程施工的参数变化随之带来的可能就是工程师从其中获得的灵感和顿悟,从这个意义而言,科学理论(逻辑知识)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往往并无实质作用。正如文森蒂关于飞机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铆钉原始创新”的讨论,“除非你把像力的概念、电阻加热的认识这些常识性的东西也算进去,否则在工程实践中没有涉及任何科学知识……如果有人真想在埋头铆接的叙述中找到任何可作为科学活动的东西,那只是徒劳。这对工业所必需的方法并无褒贬之意,仅仅是事实的陈述而已”[9]。一句话,工程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图像和视觉思维以及将其“准确演示出来”的表达[10]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及其形成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拥有这种能力也就初步具备获得工程隐性知识并将其表述出来的基本条件。如果再把工程隐性知识合理地进行传递并尽可能多地转换为工程显性知识,就会使工程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事半功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