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哲学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指出,在实施工程的活动中,其基本的程序是:“工程活动的计划阶段——工程过程的实施阶段——用物和生活阶段。”[6]按照这个程序,工程系统的基本构成如下:
在工程的计划阶段,需要将工程的实施方案及目标、实施工程的环境条件、技术条件、约束条件、经济条件、政策条件、历史条件等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开展某项特定工程的经济性、价值性和合理性,专家决策与民主的公众参与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方式等诸要素考虑在内。
在工程过程的实施阶段,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技术设备的专业程度;工程项目负责人的规划、协调和安排各部门协同生产的能力;不同部门主管各个建设环节的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设计能力和技术实施能力;建筑工人的操作技术以及专业技巧;施工单位的制度安排、制度运行和规则设定;设计方、施工方、工程监理单位、工程验收单位的综合管理能力;参与工程实施的各部门主观层面(包括意志力、审美、情感体验、工作动机、激励水平等等)。
在“用物”(即工程作为特殊消费品的使用状况。按照李伯聪教授观点,“用物”既包括生产过程的用物,又包括消费过程的用物)和生活阶段,需要考虑工程生产者对于工程的材料和器物选择的用物合理水平,工程对于使用者(消费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舒适度、与环境的匹配程度,不合理、不规范工程加速工程异化影响工程主体对工程未来结果的预判和应对水平等等。(www.xing528.com)
从上述分析可知,工程系统包含着由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共同组成的多种要素。工程整体涌现性决定了工程作为整体的功能及效用是构成工程的任何单一要素都无法替代的,工程复杂性则决定了工程是具有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动力系统。
我们认为,只有当工程共同体将工程视为人类自我生存的合理样式,基于工程主体的创造思维,才能实施并完成布局合理、实施规范、使用正常的非异化工程。这种工程样式有助于实现工程自身的归化,其归化于工程系统的要素之间协调与统一。这是因为首先,非异化工程系统其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层次分明,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属性;其次,非异化工程系统的结构是从其内部描述工程系统的整体属性,而工程系统所体现的功能则是从工程所处的外部环境建构并体现工程的运行状态;最后,非异化工程系统的发展有赖于同外部的社会环境进行资源、能量、信息等有利条件(负熵)的交流才能得以持续,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如果工程系统内部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工程异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