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创新的风险难以评估:基于人文视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工程创新的风险难以评估:基于人文视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工程创新是工程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然而,工程创新并不必然地导致成功。由工程创新带来工程事故的风险往往难以评估,这也是工程人员通常会就某一个环节、某一项技术或工程实施到某一个阶段的关键节点是否进行“创新”而举棋不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创新并不一定意味着工程失败,但工程创新一定意味着不可预测的工程风险。但是,要完成这样的工程改革与创新,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付出相应的代价。

工程创新的风险难以评估:基于人文视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如前所述,如果工程事故不是人“有意为之”的结果,那么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出于对工程进行“创新”的原因。“创新”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首创。在经济学领域,“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工艺创新、制度与管理创新以及资源利用创新等五种形式。工程是实践中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工程人员在工程活动的规划、设计、技术、管理、运行与维护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当保持“创新头脑”,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水平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实践探索,我们既收获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工程创新。

如果说常规性的工程知识是关于“工程是什么、如何可以实现”的陈述知识,其本质是不假思索就可以运用的知识,那么工程创新知识则涉及具有积极意义的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工程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搜索并熟练运用既有工程知识——大部分知识存在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系统,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知识可以通过思维“查阅(即回忆)”和资料查阅方式进行;当发现传统的工程知识与现实的工程事故无法匹配,需要有两种改变:改变传统知识以适应现实需要,或者把现实工程事故纳入传统知识模式寻求结合点。很明显,前者更符合工程知识发展的需要;新产生的工程知识能否对于工程施工、减少未来工程事故的发生产生影响和作用,对于按照新的工程知识要求制造的装置和机器设备能否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检验进行评估。

“在很多情况下,要完成一项工程,既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又需要进行管理,工程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统一体……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创新,则往往是那些建立在全新科学和技术基础之上并最终开辟新产业空间的工程创新”[28]。很多大型工程项目的创新,既涉及运用大量新工艺、新技术、新思路新材料和新设备,也必然涉及工程管理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创新。可以说,工程创新是工程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将工程视为一项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的工程师而言,工程创新既充满未知的挑战,也充满着期待和向往(这也是工程规划与工程设计单位经常灯火通明加班加点、周末节假日放弃休息、组织开会研讨的重要原因之一)。“工程师总是相信他正在正确地尝试些什么,但事实是每一个新的结构体都可能是一个新的试验。然而同时,通常由诗人和作家充当代言人的外行人可能会受到成功和失败的双重威胁。这不仅是科学和工程学的本质,也是所有人类努力的本质”[29]。在常规情况下,“每个装置都有工作原理,而装置一旦变为常规的、日常设计的对象,那就具备常规构型。进行常规设计的工程师通常不假思索地就把这些概念放到他们的工作中。由于这样的概念几乎很少被注意到,也许可能还存在着我没有注意到的其他概念”[30]。

“工程创新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价值机成创造”[31]。工程创新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对原有的、工程技术水平落后的、影响工作生产效率的因素做出改变,使之升级为先进的、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因素。然而,工程创新并不必然地导致成功。工程创新往往从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入手,从理论上讲,只要我们把这些细微之处从理论到实践做到位,就能促使创新发生,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的工程创新,往往始于新点子、新思路、新观念、新技术,但由于技术、管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不协调、不匹配、不合理,最终流于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因此,这里就存在着关于工程创新与工程事故之间的某种悖论:一方面,工程需要创新,没有任何创新的工程缺乏“工程生命力”的延续,没有核心价值,甚至没有存在的意义,既毫无美感也没有技术含量,很快就将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同类工程淘汰,缺乏任何创新属性的工程本身就是一种失败;另一方面,创新必然带来不可预测的工程风险。无论是从工程发展史的历史角度,还是就现阶段的工程技术水平而言,人类从未真正有把握能够预测所有的潜在的工程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除或完全规避可能存在的工程风险,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工程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工程事故一旦发生,导致工程失败,其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包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往往会远超工程创新的成本,甚至要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这里的理论困境在于,“只有在工程创新中做到人、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才能通过工程创新创造出令各方满意的‘优质工程’”[32]。

由工程创新带来工程事故的风险往往难以评估,这也是工程人员通常会就某一个环节、某一项技术或工程实施到某一个阶段的关键节点(即使从理论上来讲很有必要)是否进行“创新”而举棋不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创新并不一定意味着工程失败,但工程创新一定意味着不可预测的工程风险。如果工程创新成功(失败)了,工程师则成为英雄(罪人)。“准备就绪并试图建造更长久桥梁的工程师,其创新失败不再可耻。未做准备便尝试或者犯下导致之前失败相同错误的工程师才是在不负责任地行事”[33]。(www.xing528.com)

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工程事故是因为工程建造者正在尝试一些从未有过的工程改革而导致的现实结果。因为他们相信“正如首批宇航员登月证明的那样,没有前人经验可作参考的旅行并不是注定会失败的”[34]。但是,要完成这样的工程改革与创新,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付出相应的代价。

本书无意为工程事故的责任者开脱本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而且,我们也非常愿意看到工程创新处处体现于社会生产建设的方方面面的实践活动中,但是,从工程技术发展史上看,从来没有一项(大型)工程创新的合理尝试在工程建成和使用前,工程师就公开承诺这项工程肯定不会出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或者不敢有)“工程创新”类似的想法,工程也就失去了它原本所应具有的“创新属性”。“无论是在结构工程设计还是在施工方法中,创新……能使设计师和建造者在预料和排除问题时更加细心”[35]。“人们不会为了绝对的可预见性而要完全放弃创新,因此失败现在会发生,将来也会发生”[36]。波卓斯基认为,“工程师生活于工程失败之中,由内(通过每一次设计、计算并做出决定)而外(通过测试与体验),只有通过对工程进行构思、计算、观察、测试并敢于承认失败,工程师才有可能开发出成功的设计”[37]。

米切姆提出:“一切经我(工程设计师)设计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对它们的设计,它们总会得到所谓的非计划的(未经设计的)结果。因此,设计是有限度的。”[38]工程规划、设计与建造的结果,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既有局限又有创新,既是有限度的也是无限度的。其中,必然性、局限和有限度主要表现为:工程设计与建造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与行业规范、政府的总体规划和社会环境要求,以及民间的公序良俗进行设计与建造,不能轻易突破这些规则性、原则性的基本要求。偶然性、创新、无限度则主要表现为:工程设计与建造不能完全拘泥于现有建筑模式,需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需要将个人的设计与建造灵感、直觉与顿悟适当地融入于工程物。没有任何创新的工程物,看上去都像“火柴盒”一样的刻板模型,既缺乏新意更有碍观瞻,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乔治·华盛顿大桥的设计师奥特马尔·曼则认为:“每一个触及新的重要领域的新结构体都一定会遇到前任的理论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如果这导致了错误或事故的出现,我们应该把这当作是人类进步的代价而接受它们。”[39]

以上主要是从工程隐患与工程创新两个方面初步讨论了有些工程事故在发生前难以被预测、被发现的原因。当然,从理论上讲,如果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足够细致、足够认真、足够专业,每一名成员都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对工程负责的社会责任感,成员之间配合默契、沟通及时、思想一致,能够并且也愿意共同应对在工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那么,绝大多数的工程事故隐患还是可以在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中提前发现并且排除的,这就要求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在有些情况下,“工程师由于过于自负和为了打破某项工程记录而违反规程进行设计和建造,如魁北克大桥垮塌事件,这个事件说明,亲临工程现场、对工程的全身心投入对于避免工程事故是何等的重要”[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