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实践属性与意识反作用:理论与实践研究

工程实践属性与意识反作用: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实践可以创造出新的人工自然,人类进行工程建设就是创造新客体的过程。工程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必须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总之,工程是人改造世界以及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实践过程。最后,意识对于工程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工程实践属性与意识反作用:理论与实践研究

无论是实体工程(即自然工程、物化工程)还是社会工程(即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阳光工程、安居工程等等),从本质而言都具有实践属性(本书主要讨论前者)。一方面,始自原始社会人类自从有了“工程”这种观念,就开始了观察、从简单到复杂的设计、施工等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经历完整的社会化阶段的认知主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通过不断的个人实践活动而习得。作为工程共同体的每一个人(包括学徒工、新手、初学者),都必然会经历这个过程。

首先,工程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工程实践可以创造出新的人工自然,人类进行工程建设就是创造新客体的过程。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自觉为人类的实践过程,把人的世界描绘成了因为人、为了人、创造人、制约人的历史过程”[23]。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标,是指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相互作用的一种劳动过程。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24]。如果说在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马克思以实践范畴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哲学,那么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的批判中,马克思沿着这条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的是,这里的实践范畴不仅体现人的类本质的自由的活动,而且还体现为改造现实的物质性活动,而工程就是改造现实世界的一种物质性活动,也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更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5]马克思强调必须先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与生活和生产资料相关联的实践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开始,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行,这里涉及大量的工程实践行为。

其次,工程是实践的一种特定形式。工程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必须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批评费尔巴哈唯物论的主要缺点时,特别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6]。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从前的旧唯物主义,认为传统的唯物主义没有看到自然与人在实践活动时的互动关系,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只是把人视为独立的、缺乏实践属性的个体。马克思认为,正是实践创造了人的生存方式,创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才使得人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吸收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合理的部分,对实践进行了新的更加贴近现实的阐释。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科学的、合理的,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实践与工程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工程实践的改造对象是自然世界,其结果是某种形式的人工自然。李伯聪提出:“工程、劳动、生产、实践这几个术语是近义词。这几个术语的含义和用法既有相同、相通、相近、相似、相交的地方,又有某些不同和相互区别之处。”“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工程化的生产活动才是最发达、最典型的生产活动。”[27]如前所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工程作为表征,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工程实践活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正是通过不断的工程实践活动,才从农业时代逐渐发展到工业时代。时代越发展,工程作为实践的特定形式也就越来越完备、特点越来越鲜明、功能越来越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是实践的转化形式,使人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

实践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仅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人与人是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关系而产生联系的,具体到工程实践而言,在工程共同体中的任何个人都无法完全脱离集体而单独实施工程行为,这个特点在现代社会尤为明显。在进行一项工程活动时,投资部门为工程项目投资并进行管理;工程师负责为工程做整体规划与设计;工人按照工程师设计的蓝图进行建造;工程监理人员根据工程项目的甲方委托,依据相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工程建设项目的各种专业文件,代表甲方对乙方(即主要的工程建设方)的工程建设实施行为进行全员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程维护人员则负责工程的正常运行,努力维护工程项目的安全及其他后续事宜。多方的良好协作才能圆满完成工程项目。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28]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共同体内部与外部之间产生互动,良好的互动促使工程顺利完成,不良互动(比如不负责任的互相推诿扯皮,职责不明确所导致的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工程隐患等问题)则可能使工程的进度和效率、工程的完成质量受到影响。总之,工程是人改造世界以及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实践过程。

最后,意识对于工程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9]马克思认为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的行为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而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通过事物表象可以反映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更进一步说,工程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工程意识可以促进工程项目的发展,提高工程效率,减少工程事故发生;错误的工程意识则会干扰工程的顺利进行,错误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态度则会阻碍工程项目的实施,重者甚至会影响工程安全、降低工程质量,最终导致工程事故发生。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7.

[3]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马克思实践观的方法论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0(8):30-3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1.

[5]阎孟伟.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野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66.

[6]阎孟伟.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野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76.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4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4.

[10]实体工程即自然工程。田鹏颖教授认为,从逻辑关联来看,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都是工程,那么两者之间的方法论就存在某种程度的相通性。他指出,社会工程是人们以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本前提,以工程思维为方法论导向而进行的生产社会关系、创新社会体制、改变社会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实现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进而实现社会关系生产从自觉阶段向自为阶段转变的基本载体。——参见:田鹏颖.论社会工程方法论的时代特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5):131-137.黄顺基教授则认为,“工程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工程哲学包括自然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哲学”,“前者以造自然物为对象,后者以造社会物为对象”。——参见:黄顺基.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6-7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72-473.

[1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www.xing528.com)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3-54.

[14]张秀华.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论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97.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7.

[1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1.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07.

[1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7.

[19]田鹏颖.马克思与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52-259.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4-75.

[22]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61-64.

[23]王丽雅.“改变世界”中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283-284.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2.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74.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3.

[27]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7-8.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13-374.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