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工程思想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西方学者关于工程的哲学属性研究的历史脉络。亚里士多德是实践哲学的鼻祖,他把实践引入哲学范畴,并赋予实践哲学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把与人类实践活动相关联的行为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实践和制作。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和制作有着明显区别。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人类自身的一种道德活动,实践的对象是人本身。他将实践放在道德伦理的框架内进行考察,提出人本着善的目的进行实践从而达到对于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在他看来,制作是人类的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人类通过运用自然科学原理进行的活动。康德的实践观也与道德相结合,追求一种纯粹理性的道德实践,强调人本身在实践中达到道德的述求和目的。黑格尔把实践看做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其最终的目标是对“善”的追求。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前人对于实践的认知,都强调了人与道德伦理以及思想观念的关系,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也契合当今社会工程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但也有其片面性,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二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一切唯心论的重要区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在这里,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总和,马克思着重强调了客观世界对于工人进行工程实践的意义,也即物质是意识的重要基础。有了客观世界这个基础和物质平台,工程师经由判断、想象、心理构建所形成的形象思维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客观世界是一切工程实践的前提条件。工程活动在客观世界的总体框架下得以实现,从一般的工程意义上讲,工程以建造为目的,按照社会的需求和人自身的需要进行造物、构建以及运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技艺和技能为手段,通过大规模的集约化活动(工程活动)作用于客观世界,因此客观世界是工程实践的基础和前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