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问答社区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瞬间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下面有这样的两个回答。
第一位的回答是:
有一次下午上学刚到学校,发现我上美术课要用的所有用具,包括画笔、画板还有画本,都被扔到了楼下,有几根笔散落在雨棚上,画板裂了,画本湿了。我当时很困惑,询问周围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询问是谁做的,有的人笑嘻嘻地骗我,有的人始终保持沉默,但就是没人告诉我真相,当时我还在上小学,但就已经有一种不敢相信任何人的感觉了。
另一位的回答是:
16岁时遭受校园暴力,所有旁观的人都在一旁哈哈笑着看笑话,所有旁观的人都没有想要伸出手帮一下忙,那时我对这个世界真是失望透顶。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可是怕死的心还是把我拉了回来,想着随随便便活着就算了。时至今日,那些曾经施加暴力的人、曾经束手旁观的人,早就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只有我时至今日依然对此耿耿于怀,而我也相信在未来更远的日子里我依旧不能释怀。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然而事实上,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校园霸凌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每一场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时,不只是有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存在,他们不过是这事件的主角,作为配角出现的基数庞大的旁观者,自以为自己不过是个围观者,但实际上,这些旁观者所发挥的作用,与主角“霸凌者”所发挥的作用不相上下。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暴力和霸凌全球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有32.5%的学生曾经遭遇过校园霸凌,而更令人触目惊心的调查结果则是,有70%的旁观者在霸凌发生时选择了沉默。正是因为旁观者的沉默,才使得这一次次的校园霸凌受到纵容而不断升级。
有人可能会说,我又没有参与进去,我只是看了看,也只是跟着大众做了同样的反应而已,我这也有错吗?
是的,这的确有错。对他人屈辱状态的围观,本身就是一种麻木不仁的表现,更何况再跟着起哄、大笑。不要说“我不过是”这样的话,就算共情一下,把自己代入那个场景中,想象自己是那个被欺负的、被人围观的、被起哄的人,你心里会好受吗?(www.xing528.com)
倒不如说,打人的、骂人的,这些直接施加暴力的人还可以看得到,而周围那些旁观的笑声和目光,你根本不知道来自何人。这种被众人欺凌和唾弃的感觉,恐怕才是被霸凌者内心最痛苦的感受吧。这也许是很多被霸凌者仇恨及厌世思想的来源。
还有的人会说,不是说要“斗闹场,绝勿近”么?看着他们打成一团,我当然是要躲开了,我也需要保护自己的安危。
这是一种错误的解读,我们不能受到这些打斗的影响,不能跟着去学,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当作没看见。如果放任欺负人甚至于害人性命的事情发生,冷漠转脸离开,让那些本可以有一线生机的生命没有了获救的希望,我们的残忍与那些直接施加伤害的人还有什么区别呢?不要把好的内容学成了死板记忆,古人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呢,我们要知道善行应该如何去做,而不是冷漠地放任恶行横行霸道。
所以说到底,我们不能成为旁观者,当有人被霸凌时,能够站出来予以阻止,如果这种声音够强劲有力,相信霸凌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弱许多甚至消失。但是站出来也并不是说我们仅凭一腔热血喊一嗓子就可以了,作为女孩,一个人毕竟身单力薄,就算是给予帮助,我们也要更理智、更有智慧。
当遇到有人群围观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这是不是真的发生了一起霸凌事件,当然这个前提是要保证我们自己的安全,霸凌者可能会说“不要管闲事”“你是不是也想挨打”,那么我们要谨慎一些,此时不要莽撞地冲上去,霸凌的人一旦是团体行动,那么你这一莽撞参与,可能不只是遭遇这一次的“连带霸凌”,以后你也会进入他们的霸凌名单之中,这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可以快速地判断一下情况之后离开,去找同学,或者干脆通知老师等成年人,用更理智的办法来帮助对方摆脱困境。
当然有时候可能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通知他人,或者情况太过紧迫,致使我们必须当场采取行动时,我们也要讲求智慧。比如,可以分散霸凌者的注意力,迫使对方停手。这时我们可以想一些方法,像是喊话“别打了,老师来了”“这里离派出所很近啊,再打警察就该来了”“你不知道她爸爸跟校长是好朋友吗?你这么欺负她不害怕吗”等,虽然说的可能是谎言,但在当时的情景下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以防止霸凌事件继续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