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52年 地点:赫尔辛基
伦敦奥运会前一年,即1947年6月,国际奥委会于斯德哥尔摩就1952年奥运会会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时世界一些城市对主办奥运会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与第十四届奥委会只有伦敦一家申请形成了鲜明对照的是,第十五届则有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雅典、底特律、明尼阿波利斯、洛桑、费城、斯德哥尔摩、芝加哥9个城市同时提出了申请。会议期间,各个城市都派来了由市长率领的代表团游说,气氛相当热烈。通过投票表决,赫尔辛基赢得主办权。
芬兰这个国家虽然人口不多,幅员不大,但体育运动相当普及,在冬、夏奥运会都取得过优异成绩。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940年战争迫在眉睫,当日本东京宣布不承办奥运会时,芬兰毅然接过了这项任务,并积极进行了准备。赫尔辛基,亦名赫尔辛福,是芬兰首都和主要海港。当它被选为1952年奥运会会址的消息传开后,人群雀跃,举国上下投入了准备工作,赫尔辛基仅有40多万人口,预计奥运会期,从世界各地到来的客人、旅游观光者、新闻记者、运动员和体育官员等,将达7万人。无疑这对一不大的城市将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们周密地考虑了城市建设,为客人到来后的住宿、交通和食品供应等作了妥善的安排。他们扩建了作为主体场的赫尔辛基运动场,将原先只能容纳不到5万人的看台扩大为7万人,运动场附近,修建了供游泳,体操和球类比赛的各类场馆。另外,还有两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物:一座是为纪念马蒂·耶尔维宁在1932年奥运会夺得标枪冠军的白塔;另一座是芬兰长跑骁将帕沃·鲁米的青铜像。这两座纪念物,也是芬兰作为“标枪之国,长跑之乡”的象征。
运动会于7月19日至8月3日举行。应邀参赛的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4925名运动员,其中女子518人。首次参加的有巴哈马群岛、加纳、危地马拉、香港、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泰国和南越。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和联邦德国也首次应邀参加了奥运会。中国奥委会因当时国际奥委会某些领导人蓄意制造“两个中国”行径受阻,故仅参加了1项男子仰泳和8月3日闭幕式。首次参赛的苏联队,对这届运动会非常重视,共派出295名运动员,人数居各国之首;其次是美国,为286人;东道主列第三,共260人。英257人、法246人、意226人、瑞典206人、联邦德国205人。
大会于7月19日当时时间下午1点正式开幕。虽然气候不佳,但观众台上座无虚席。当阔别田坛多年的帕沃·鲁米高擎火炬进入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高呼“鲁米!鲁米!”年过半百的鲁米,一边频频点头向观众致敬。当芬兰另一名长跑明星汉·科勒赫迈宁从鲁米手中接过火炬,点燃塔上火焰,大会进入了高潮。掌声,欢呼声和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火焰,使人们沉浸在狂热的气氛中。
本届奥运会可说是大面积丰收的一次运动会,以破世界纪录为例,举重有5项,射击有两项,游泳有1项。而田径更是突出:男子全部24个项目有21项打破或平奥运会纪录。其中三级跳远、链球、十项全能和4×100米接力均为世界新纪录;女子9项,有8项奥运会被刷新,其中200米跑、80米栏、铅球和4×100米接力创世界纪录。有的项目是一破再破,如女子铅球,破奥运会纪录的为21次,男子3000米障碍为16人次,链球为13人次,等等。这在奥运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它与上届整个比赛只有4项世界纪录,而田径连一项都没有破有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也说明,长期战争的影响已逐渐消失,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优秀选手已涌现在世界体坛。如果说以往届次中有过以鲁米、欧文斯、布兰克尔斯-科恩为英雄的奥运会,则赫尔辛基的杰出人物应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埃米尔·扎托皮克。
扎托皮克是50年前后田坛长跑骁将,有“人类火车头”之称。他曾先后6次刷新5000米、10000米等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上届伦敦奥运会时,他初显锋芒,10000米跑获金牌,5000米获银牌。这次他在赫尔辛基大显身手,先后夺得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跑3枚金牌,是本届田径赛中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有趣的是,7月24日他在5000米赛获冠不久,他的妻子丹娜·扎托皮科娃也荣登了女子标枪冠军台。扎托皮克生于1922年9月19日,正好与妻子丹娜同年同月同日,而这次夫妻双双又在同一天获得奥运会金牌,成为体坛一段佳话。7月24日的男子田径赛,也给匈牙利人带来了喜悦,约·切尔马克将链球首次掷出60米开外,以60.34米的世界新纪录荣获金牌。
上届奥运会上首次参赛的牙买加队,就显示了在径赛中的才华,他们获得了男子400米跑的金、银牌和800米跑的银牌。上届4×400米接力赛,他们原来也满有希望夺魁,只是因为跑第三棒的温特腿部突然抽筋,才功亏一篑,眼睁睁看着美国拿走金牌。本届该项接力赛,牙买加决心一雪前耻。参赛的仍是上届4名队员:温特、莱恩、麦肯利和乔·罗登,他们以3分03秒9创造世界纪录,并从美国人手中夺回了桂冠。
不过美国田径队仍是本届男子赛中的头号强手。全部24个项目,他们获得了其中14项冠军。在短跑、跨栏、跳跃、投掷项目上居绝对优势多次夺冠和创世界纪录。巴西选手阿·费·达西尔瓦为本国首次夺得三级跳远金牌,并且成绩出色,两次都跳出了16米开外,均刷新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达西尔瓦是南美第一个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从1950-1955年先后5次破、平三级跳远世界纪录。1956年他又蝉联了该项奥运会冠军。后来这位田坛选手又成了颇有名气的律师和演员。澳大利亚在这次女子田径赛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三夺短跑和跨栏金牌,玛·杰克逊在100米200米赛中两次获冠,并以23秒6、23秒4平、破200米世界纪录,她队友希德拉亨蒂-斯特里克兰也在80米栏比赛中以10秒9的成绩创世界纪录,获得金牌,四年后这位选手再次在该比赛中夺魁。(www.xing528.com)
首次出战的苏联女子出手不凡,共获2枚金牌。7月20日,苏联尼娜·罗玛什科娃在铁饼赛中取胜,成为苏联第一个奥运会冠军。罗玛什科娃曾8次获苏联冠军。但是4年后她在墨尔本奥运会上失利,只得了铜牌。可庆幸的是,在又一个4年过去后的罗马奥运会上,她又再次夺回了金牌,获得另一项桂冠的苏联女选手加琳·济宾娜,也是50年代著名运动员。7月26日她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将铅球推出了15.28米,创造了她的第一个世界纪录。此后多年,她一直保持着在这一项目上的优势,并8次刷新世界纪录。1956年奥运会前夕,她还以16.76米的成绩最后一次创造了世界纪录。男女游泳全部11个项目的奥运会纪录这次全被刷新。曾在1932、1936年两届奥运会上称雄的日本男队,成绩远不如前,这次只得了3枚银牌。
美国也没有象上届一样,获得男子游泳全部金牌,本届只得了6枚金牌中的4枚,女子比赛的结果使人惊异。美国1枚金牌未得,而上届毫无名气的匈牙利队,夺得了金牌中4枚,并在4×100米自由泳中创造了4分24秒4的世界纪录。这也是本届游泳赛创造的唯一一个世界纪录。男女跳水的全部金牌,仍为美国夺取,男子跳水跳台冠军塞僚尔·李是美籍朝鲜人,他继上届奥运会又一次夺得这项比赛的金牌。女子帕·麦考密克重复了上届维·德弗雷斯的成就,成为板、台双料跳水冠军。
举重比赛,吸引了41个国家的140名选手参加,美国仍保持了上届优势,获得了7个级别中的4项冠军。首次亮相的苏联,成了其余3个级别的金牌得主,显示了雄厚的实力,表明它将是今后举重坛上的一支强大的力量。上届奥运会上突破美国囊括金牌的埃及队,这次1项冠军未得,并从此失去了在这个项目上的优势。
苏联在摔跤中成绩也很出色,共获6枚金牌,是获摔跤金牌最多的队,古典式87公斤以上级冠军、苏联的约·科特尔斯,不仅是摔跤能手而且还获得过苏联链球全国冠军。瑞典获得摔跤项目的3枚金牌,仅次于苏联。
美国是拳击赛中金牌最多的得主,共拿了4枚,但诺夫·李获得81公斤的冠军却颇出人意外。李原为81公斤以上级候补队员,因81公斤级的运动员生病,临时由他取代。他在几天内不得不将体重减轻了6公斤,即使如此,他在比赛中仍然体力充沛,他不仅技艺出众夺了金牌,而且作风良好,受到表彰,被授予维拉·巴克比杯。
本届男女体操,有49个国家190名运动员参赛,其中不乏世界冠军或奥运会冠军。如瑞士的约瑟夫·斯塔尔德、联邦德国的阿尔弗雷德、施瓦茨曼、芬兰44岁的老将赫·萨沃莱宁先等。由于苏联队的出现。这些一度在奥运会称雄的选手失去了往昔的优势,从此开始了苏联居主导地位的年代。男女15个项目,苏联夺得了包括男女团体和个人全能在内9枚金牌。女子成绩突出的是苏联玛·戈罗霍夫斯卡娅,获金牌2枚,银牌5枚,是本届获奖牌最多的选手,男子则是苏联的维·朱卡林,获金牌4枚,银牌2枚,他也是本届唯一得4枚金牌的运动员。朱卡林已31岁,他的成长,颇不平凡。青年时代,战争使他想在体坛一展才华的梦幻破灭了。他上前线,并在不久被俘,这个在德寇集中营里穿着10491号囚衣的苏军战士,在一次押送途中被苏联游击队营救,得以虎口逃生,获救后,他仍未放弃自己喜爱的体操运动,不间断地坚持训练。战后,他虽然年龄偏大,但仍是苏联体操队中尖子人物,多次获全国冠军称号。赫尔辛基奥运会后两年,他在罗马又夺得世界锦标赛桂冠。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他带伤上阵,战胜了比他整整年轻10岁的日本名将小野乔,蝉联了个人全能冠军。他还获得了团体和双杠赛中的两枚金牌。
意大利在男女击剑比赛中取得了与上届一样成绩,获3枚金牌。法国男子花剑运动员克里斯蒂安·多里奥拉夺得该项个人和团体赛两枚金牌,1956年奥运会他蝉联了个人冠军。这位剑坛名手在1948年-1956年三届奥运会上,共获4枚金牌,2枚银牌。
为期二周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于8月3日正式闭幕。大会期间,虽然气候不佳,不时遭到寒冷和风雨的袭击,但仍然是一次成功的运动会,高水平的运动会,美国仍保持了金牌总数领先的地位,共获40枚,另外获得银牌19枚,铜牌17枚。苏联步其后,金银、铜牌数分别为22、30、19枚。如要计算前六名非正式团体总分,则两国均为490分。赫尔辛基奥运会揭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了美、苏两个体育强国抗衡的年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