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方能显著平和天下

《大学·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方能显著平和天下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3];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4],君子之道,淡而不厌[5],简而文[6],温而理[7]。故君子内省不疚[10],无恶于志[11]。昭,明显,显著。所以君子经常自我反省而无所愧疚,无所损毁心志。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上面一段是第三十三章。子思按照前章所说圣人道德的极致,反过来探求其根本方法。

《大学·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方能显著平和天下

【原文】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15]。”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16],不怒而民威于[17]。”

《诗》曰:“德如毛[21]。”毛犹有伦[2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23]。”至矣!

《诗》曰:“衣锦尚[1]。”恶其文之著也[2]。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3];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4],君子之道,淡而不厌[5],简而文[6],温而理[7]。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8]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9]!”故君子内省不疚[10],无恶于志[11]。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12]。”故君子不动而敬[13],不言而信[14]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18]。”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19]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20]。”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注释】

[1]“《诗》曰”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原句作“衣锦衣”。(jiǒng),同“褧”,用麻布做的单罩衣。尚,加上。意为,穿了色彩鲜艳的锦衣,还要加上一件麻布罩衫。

[2]恶其文之著也:嫌那锦衣的纹彩太显著的缘故。

[3]然:看不见的样子。(àn),昏暗。章:明显。

[4]的(dì)然:这里是鲜明、表露出来的意思。

[5]淡而不厌:淡淡不显,而不使人讨厌。

[6]简而文:简易而又文质彬彬。

[7]温而理:温和亲切而有条理。

[8]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朱熹注云:“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有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

[9]“《诗》云”句:见《诗经·小雅·正月》篇。潜,隐藏。伏,看不见。孔,甚。昭,明显,显著。

[10]不疚:不惭愧。

[11]无恶于志:朱熹言:“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也。”

[12]“《诗》云”句:见《诗经·大雅·抑》篇。相,视。屋漏,古时谓屋子的西北隅。

[13]不动而敬:不行动,人都敬重他。

[14]不言而信:没有说话,人都相信他。

[15]“《诗》曰”句:见《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假(gé),通“格”。靡有,没有。(www.xing528.com)

[16]不赏而民劝:不赏赐,而百姓自然互相劝勉为善。

[17](fū):刀。钺(yuè):斧。

[18]“《诗》曰”句:见《诗经·周颂·烈文》篇。不显,意为岂不显,大显。辟(bì),君主,国君。刑,通“型”,典型,效法。

[19]笃恭:笃,忠厚。恭敬,谦恭。

[20]“《诗》云”句:见《诗经·大雅·皇矣》予怀明德,朱熹言:“予,设为上帝之自称也。怀,眷念也。明德,文王之明德也。”声,发号施令。色,容貌,神色。

[21]“《诗》曰”句:见《诗经·大雅·烝民》篇。(yóu),古代一种轻便的车子,这里引申为轻的意思。

[22]伦:比较。

[23]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见《诗经·大雅·文王》篇。载,事。无声无臭:没声响,没气味。

【译文】

《诗》说:“穿着锦缎,外面加上一件麻纱衣。”这里嫌锦衣的纹彩太显眼了。因此君子的道德深远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德浅近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德恬淡自然而从不使人厌倦,形式简单而内蕴文采,温和而达理,由近而知远,由末而知本,由微而知显,掌握了上面的道理,就可以进入圣人高尚的道德境界。

《诗》说:“虽然潜藏隐匿,也显而易见。”所以君子经常自我反省而无所愧疚,无所损毁心志。君子对于一般人来说有无法企及的地方,大概就在于即使没有人看见他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吧。

《诗》说:“看你独自一个人在家里,心地光明无愧于天。”所以君子不行动而能受到尊敬,不说话而能取得信任。

《诗》说:“默默无声地祈祷,现在不再有纷争。”所以君子不奖赏人而人民自会努力,不发怒而人民就像看到刑戮一样畏惧。

《诗》说:“大大地发扬美好德性,诸侯百官就会齐力效行。”所以君子敦厚恭敬,天下国家就会太平。

《诗》说:“我向往有显赫德行的人,他从来不疾声厉色。”孔子说:“用疾声厉色来教化人民只是抓住旁枝末节。”

《诗》说:“用德教化人民轻易如举鸿毛。”这里的德还可以用鸿毛来类比。“上天生育万物,其道无声无味。”这才是德的最高境界。

【朱熹提示】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译文】

上面一段是第三十三章。子思按照前章所说圣人道德的极致,反过来探求其根本方法。这一章再从后学立身慎独说起,一直讲到君子笃厚恭谨而天下太平的盛况,更称赞他们德行高妙,达到了“无声无臭”的最高境界。这里举出《中庸》一书的要旨,而加以总结说明。这种反复叮咛教人的用意,真是深远恳切啊,学习的人难道可以不尽心去研究吗?

【赏析】

此篇为中庸末篇,由前面高远广博的圣人之道回归于君子之道,正如“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一样为学者开出了一条入德之路。

本篇首先划清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君子之道,开始并不辉煌,在日积月累中才逐渐看见其光辉;而小人却恰好相反,开始张扬,华而不实,逐渐会隐没消亡。君子外表平淡、温和,却内有品位、文采,魅力由内而外发出,具有很深的影响力。接着作者并由此推及当时社会局面,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不屑于周代礼制,不用仁义道德的君子之道来治理国家,而是采用严刑峻法、斧钺相加来教化民众,这是儒家一向反对的,并称之为末流做法。他们认为统治者用德治国牢守德性、恭敬行事,这样民众自然会信服。最好的德治如同羽毛落地一样,令人毫无察觉。若再能像“无声无臭”一样没有声色和气味,看不见、摸不到、听不到、嗅不出,犹如和风细雨,沁人心脾,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感化。这就是德治的最高境界,是儒家最推崇的,也是儒家最提倡的治国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