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至诚无息[1]。不息则久,久则征[2],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3]。如此者,不见而章[4],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5],则其生物不测[6]。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8],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9],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10],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11]、蛟龙[12]、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13]!”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14]!”盖曰天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15]。
【注释】
[1]无息:没有停息,没有间断。
[2]征:征验,效验,指表现于外的征象。
[3]无疆:没有穷尽。
[4]见(xiàn):显现。章:彰明显著。
[5]不贰:唯一,指至诚。
[6]不测:测,测度。不可测度。
[7]“今夫天”句:夫(fú),发语词。昭昭,明亮、光明的样子。今且说天,不过一点点亮光。
[8]撮(cuō):本义为用指爪取物,特指数量极少之物。
[9]华岳:古又称“西岳”,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华阴市南,有壁立千仞之势。
[10]一卷石:卷(quán),通“拳”。拳头般的石块。
[11]鼋(yuán):亦称绿团鱼,背甲近圆形,暗绿色。鼍(tuó):又称扬子鳄,背面暗褐色,有六横列角质鳞。
[12]蛟龙: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www.xing528.com)
[13]“《诗》云”句:见《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篇,於(wū),叹词。穆,深远。天道深远,不可穷究。
[14]“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引诗文同上篇。於乎,叹词。不显,岂不显著!纯,纯一不杂。啊!多么光明,文王的道德多么纯净。
[15]不已:没有停止。
【译文】
因此,最真诚的德性是永不停息的,永不停息就能长久,长久就会通达,通达就可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用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用以覆盖万物,悠远用以成就万物。广博深厚与地相匹配,高大光明与天相匹配,悠远而无边无际。这样,不用表现却自然彰明,不用行动却能感人化物,无所作为却能自然成就万物。
天地的德性可用一句话概括:它自身真诚不二,化生万物深奥难测。天地的德性真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永久啊!现在看到的天,从微小处看只有小小一点光明,若从它无边无际的整体来看,日月星辰悬系在上面,世间万物都被它覆盖着。现在看到的地,它开始只有一小撮土那么大,等到它成为广博深厚的大地,负载华山也不觉沉重,汇聚河海而不泄漏,世间万物都被它承载着。现在看到的山,它开始只有一小块石头那么大,等到它成为广阔高峻的山,草木花卉生长在上面,飞禽走兽居住在上面,金银宝藏从上面开发出来。现在看到的水,它开始只有一小勺那么多,等到它聚积成深广难测的大水,鼋、鼍、蛟、鳖生活在里面,各种物产资财从里面生产出来。
《诗》说:“上天的道理啊,深远无穷!”这说的大概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伟大光明啊,文王的德性多么纯洁啊!”这说的大概就是文王被尊谥为“文”,是由于他纯洁的德性常行不息。
【朱熹提示】
右第二十六章。
【译文】
上面一段是第二十六章。
【赏析】
本章讨论的依旧是“诚”的问题。
在本章首先提到圣人,作者认为圣人只要“至诚无息”就能够“载物”“覆物”“成物”,就可以“配天”“配地”,就能够主宰天地万物。圣人的至诚永远不会间断,不间断就能持久。如果内心长久如此,就会发于外,就会久远。长期积累,就会博厚从而可以和天地相比,承载万物、覆盖万物。作者所谈这些无非是强调由真诚的追求而达到与天地并列为三,从而化生万物的终极目的。并且作者还认为,万事万物是在自然界本身发展变化中不断生长出来的,也是随着自然规律而不断消亡的。天地生物之道,也向人们展现了博厚、高明、悠久。圣人和天地是同德的,即“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如果能和谐相处,就可以对自然界的变化起到相应作用。
本章最后还对文王道德的纯真进行了赞美,实际上把人的作用由被动的适应自然提升到了主宰天地万物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