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哀公问政[1]。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3]。夫政也者,蒲卢也[4]。故为政在人[5],取人以身[6],修身以道[7],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8],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注释】
[1]哀公:春秋时鲁国君,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
[2]“文武之政”句:周文王、周武王所施之政事,都载于典籍之上。布,陈列。方,版。策,简。古时用木板、竹简记载政事。
[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人道,即治人之道,管理人的办法。敏,快。言施行政事,如同地上生长草木,只要人去做,都可迅速成功。
[4]蒲卢:芦苇,一种极易生长的草木。
[5]人:指贤臣。
[6]取人以身:得贤臣重在君修其身。
[7]道:天下之达道,万物运行之规律。
[8]杀(shài):减退,降等,这里指亲族按血缘的远近而由亲及疏的等差。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关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政教,都记载在木版和竹简上。得到贤臣的辅助,这些政教就能得以实施;没有贤臣的辅助,这些政教就会被废除。贤臣治理人的方法是努力行政,就像治理土地的方法是努力种植一样。圣君贤臣推行政治教化最容易见成效,犹如栽培芦苇一样容易成长。所以,国君要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有贤人的辅佐。要获得贤臣的辅助就要修养自身品德,修养自身品德就要遵循天下的达道,遵循天下的达道取决于人的仁义之心。
“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尤其要亲爱自己的亲人;所谓义,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尤其是尊敬贤人。亲爱亲人有远近亲疏之分,尊敬贤人有贵贱等级之别,礼由此而产生。”
【原文】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1]!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2],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3];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4],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5],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6]。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释】
[1]“在下位”句:据《礼记》郑玄注云:“此句在下,误重在此。”
[2]达道:指天下古今共同遵循之道理。
[3]达德:指遍行天下之重要德性。
[4]“或生而知之”句:孔子曾在《论语·季氏篇》讲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孔子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最上等为“生而知之者”;其次是学习后知道的人;再次是遇到困难,再去学习后知道的人。
[5]好学近乎知:勤奋求学就能接近智慧。
[6]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
【译文】
处下位的臣民得不到君上的信任,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好。
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品德,要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不侍奉亲人,要侍奉亲人就不能不知贤爱人,要知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天理。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践这五条道理需要具有三种美德,这就是:君臣之理、父子之理、夫妇之理、兄弟之理、朋友交往之理,这五项是通行天下的大道理;智慧、仁爱、勇敢,这三项是遍行天下的美德。实践这些达道和美德就要诚实专一。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遇到困惑再去学习而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他们懂得这些道理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一样,但最后还是掌握了这些道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对于这五项达道和三项美德,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实践它,有的人贪图利益而去实践它,有的人则是勉强地实践它;虽然他们的动机不一样,但最后还是成功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应该知道如保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
【原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2],敬大臣也,体群臣也[3],子庶民也[4],来百工也[5],柔远人也[6],怀诸侯也[7]。修身则道立[8],尊贤则不惑[9],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10],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11],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12],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13],贱货而贵德[14],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15],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16],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17],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18],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19],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20],治乱持危,朝聘以时[21],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注释】
[1]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为,治理。经,常道,准则。
[2]亲亲也:亲爱亲人。前一“亲”为动词。
[3]体群臣也:体恤群臣。体,朱熹注:“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4]子庶民也:如父母待儿子般对待百姓。子,动词。庶民,平民、百姓。
[5]来百工也:招集百工。百工,指各种有技艺之匠人。
[6]柔远人也:安抚来自边远地区的人和不同民族的人。
[7]怀诸侯也:安抚天下诸侯。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同时有出军赋与服役的义务。在封疆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
[8]修身则道立:修养自身,则做人就会有坚定之准则。
[9]不惑:不迷惑于理。
[10]不眩:不迷于事。
[11]劝:劝勉,努力。
[12]齐明盛服:斋戒以后,穿上华美整齐的衣服。(www.xing528.com)
[13]去谗远色:摒弃专说别人坏话、挑拨离间的人,远离美色。
[14]贱货而贵德:轻财货重道德。货,财货。德,道德。
[15]官盛任使:朱熹注云:“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
[16]忠信重禄:对忠信之士以厚养。
[17]时使薄敛:在农闲时,差使百姓服公役,而钱粮尽量减轻征收。
[18]既禀称事:既(xì),通“饩”,赠送。既禀,饮食仓库中之米谷叫既禀。称,符合。事,工作成效。
[19]嘉善而矜不能:有善行的嘉奖,体恤同情才能薄弱者。矜(jīn),怜悯、同情。
[20]继绝世,举废国:诸侯之国,有被人灭亡的,当设法救扶,已绝的使其继续,已经没落的,使其振兴。
[21]朝聘以时:朝,诸侯朝见天子。聘,诸侯使大夫来献。《礼记·王制》:“诸侯立于天子也,比年(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译文】
治理天下国家的准则有九条,这就是:修养自身品德,尊敬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贴群臣,爱民如子,鼓励百工,安抚边远民族,安抚四方诸侯。修养自身品德就能树立道德楷模,尊敬贤人就能不被假象迷惑,亲爱亲人就能使长辈兄弟不相怨恨,敬重大臣就能处事不迷乱,体贴群臣则士臣都会重礼回报,爱民如子则百姓都会勤勉效力,鼓励百工就能财用充足,安抚边远民族则四方归顺朝廷,安抚诸侯就能使天下人畏服。
清心寡欲,仪表端庄自然,不符合礼仪的事不做,以此来修养品德;摒弃谗佞,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以此来劝勉贤人;使亲人地位尊贵,俸禄优厚,与亲人好恶保持一致,以此来劝勉人们亲爱亲人;为大臣多设置属官,足以供他们任用指使,以此来劝勉大臣;对士臣忠诚守信,给予他们丰厚俸禄,以此来劝勉士臣;役使百姓而不误农时,减轻百姓的租赋,以此来劝勉百姓;天天察看、月月考核,授予的薪资俸禄与他们的劳动付出相当,以此来劝勉百工;回去相送、来时相迎,鼓励其长处而同情其短处,以此来安抚边远民族;延续已经中断俸禄的世家大族,复兴已经颓废的邦国,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接受诸侯朝聘,厚礼相送薄收贡物,以此来安抚诸侯。大凡治理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有诚心。
【原文】
凡事豫则立[1],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2],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3],道前定则不穷[4]。
在下位不获乎上[5],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6],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7],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8],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9],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10];诚之者,人之道也[11]。诚者,不勉而中[12],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4]。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15];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16],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1]凡事:指治国、平天下之九件大事,引申至各种天下达道之事。豫:通“预”,就是预备、准备,预先筹划。立:做得成功。
[2]言前定则不跲:发言时,能先想好后出口,就不致于有阻碍。跲(jiá),阻碍,说话不通畅。
[3]疚:对于自己所犯过失,从内心深处感到惭愧。
[4]穷:通,通达。
[5]获:获得。
[6]信:信用。
[7]顺:孝顺。
[8]反诸身不诚:反省自己做人未能真实无妄。
[9]不明乎善:朱熹注云:“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也。”
[10]诚者,天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
[11]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应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12]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13]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14]“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15]弗(fú):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16]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译文】
凡事预先谋划就能成功,没有预先谋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考虑好就不会语塞不畅,做事预先考虑好就不会遭遇困阻,行动之前预先考虑好就不会出差错,执行规则之前预先考虑好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处下位的人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他先要获得朋友的信任,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要获得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他先要孝顺父母亲人,不孝顺父母亲人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亲人有途径的,他先要自身真诚,自己不诚心就不能孝顺父母亲人。使自身真诚是有途径的,他先要明白善道,不明白善道就不能使自身真诚。
真诚,是天赋的品德;使自己真诚,是人为所得的品德。天赋真诚的人,不必勉为其难就能符合善道,不必苦心思虑就能获得善道,从而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使自身真诚的人,他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坚守不渝。
广泛地学习,审慎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要么不学习,学习了没有学会就不放弃;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明白就不放弃;要么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放弃;要么不辨别,辨别了还不明确就不放弃;要么不实行,实行了不坚定就不放弃。别人一次就能做的事,我付出百倍努力;别人十次就能做的事,我付出千倍努力。如果能做到这样,即使愚蠢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起来。
【朱熹提示】
右第二十章
【译文】
上面一段是第二十章。
【赏析】
本章是《中庸》的重要篇章,是核心内容。
政治,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一向居于首要地位,也是儒家学者探讨的首要话题。文章开篇用鲁哀公问政,孔子回答的方式提出了为政的准则——即文武之道,以文武之道来对照国家政治局面的得失善恶。中国古代政治一向以人治为主,把人的善恶作为标准往往会导致政治上很多弊端,所以孔子在讨论完政事与人的关系后,又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即仁、义、礼、智,进而又推导出了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五达道的三达德:智、仁、勇。而后,又从知行关系的层面,论述了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个等次。孔子认为,只有知道了这些才知道了“修身”治人和治理天下。接着,作者还提出了治理天下的九条原则,并指出“诚”是实现九条原则的关键所在。并由“诚”引出了圣人与凡人、天道与人道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是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容而达中庸。人道则往往不诚,必须经过自省,紧紧抓住一个“善”字,才能达到中庸思想。作者一再强调“诚”的巨大作用,就是希望人们能按“诚”来“明善”“诚身”,坚持儒家思想,恪守中庸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