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3];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4]。”
【注释】
[1]仲尼: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中庸:朱熹注云:“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中庸为儒家伦理准则,指为人处世应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3]时中:指喜怒哀乐时时中节。
[4]无忌惮:就是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则违背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表现为君子每时每地都恪守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的道德标准,表现为小人所作所为毫无忌惮。”(www.xing528.com)
【朱熹提示】
右第二章。
【译文】
上面一段是第二章。
【赏析】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时中”的概念,同时也对“中和”与“中庸”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者的区别。中和是指道德修养达到某种和谐的境界,喜怒哀乐不曾发出,发出也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即处于变动不居之中,而随时都处于中和的状态,这就是“时中”。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具有“中和”的德行,又随时都能保持这种状态,戒慎恐惧,所以能体现出中庸。而小人却不知自我修养,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言行非过就是不及,与中庸正好相反。
另外,孔子提到的“中”是以周礼为标准的,他认为,办事超过了礼或达不到礼的规定,就像没有按照周礼去做一样。后世儒家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学说,并把中庸当成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很少有直接分析论说“中庸”,但许多地方都贯穿了“中庸”的思想。“中庸之道”无论于古于今都有其积极意义,而后人把“中庸”理解为平庸、保守、不求上进,则是一种误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