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2]。”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此句出自《诗经·商颂·玄鸟》篇。邦畿,古时天子之国称为邦畿。止,郑玄言:“止,犹居也。”此句意为:国都千里,都为人民所居之处。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此句出自《诗经·小雅·绵蛮》篇。缗蛮,即绵(mián)蛮,黄鸟叫声。丘隅,山的一角。止,栖息。此句意为:咭咭呱呱叫的小黄鸟,不到别的地方去做巢,偏偏栖止于山的一角。
[3]“子曰”句:子,指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篇。於,表示赞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啊”。穆穆,深远之意。缉,继续。熙,光明。敬止,能端庄恭敬而安于所止之地。
【译文】
《诗》说:“京都附近方圆千里,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诗》说:“那歌唱的黄鸟儿,停息在那山丘上。”孔子说:“啊,黄鸟儿都知道它应该栖息的地方,人怎么可以比不上鸟儿呢?”
《诗》说:“严肃恭敬的周文王,他光明的美德人们无不崇敬。”做国君的言行要做到仁爱,做臣下的言行要做到恭敬,做儿女的言行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言行要做到慈爱,与国人交往言行要做到坚守信义。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1]。”如切如磋者,道学也[2];如琢如磨者,自修也[3];瑟兮僩兮者,恂栗也[4];赫兮喧兮者,威仪也[5]。有斐君子,终不可者,道盛德至善[6],民不能忘也。
【注释】
[1]“《诗》云”句:此段诗见《诗经·卫风·淇澳》篇。瞻,作看望解。淇,淇水,在今河南省北部。澳(yù),水边。猗猗,茂盛的样子。斐,文质彬彬的样子。切,以刀切割。琢,以椎雕琢。瑟,严密的样子。僩(xiàn),武毅之貌。赫,显耀。喧,通“煊”,盛大之貌。(xuān),《诗经》上为“谖”,作忘记解。
[2]道:言。学,谓讲习讨论。
[3]自修:自我反省,省察克治。
[4]恂栗(xún lì):诚惶诚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恭敬而谨慎的意思。
[5]威仪:威严的仪容。(www.xing528.com)
[6]道盛德至善:指君子道德已极盛大,到了至善的地步。
【译文】
《诗经》上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地方,青青的竹子婀娜茂盛。那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像角骨般地切磋过,像玉石般地琢磨过,庄重开朗,武毅刚强,气宇轩昂。那个有文采的君子,永远不能让人遗忘。”“像角骨般地切磋”,是指君子的精研求学;“像玉石般地琢磨”,是说君子的修养道德,如磨光玉、磨平石;“庄重开朗”,是说内心谨慎;“武毅刚强”,是说仪表威严;“那个有文采的君子,永远不能让人遗忘”,是说君子道德已极盛大,达到至善的境地,这样,人民是终生不会忘记的。
【原文】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2],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3],此以没世不忘也[4]。
【注释】
[1]“《诗》云”句:此句子出自《诗经·周颂·烈文》篇。於戏(wūhū),叹词。此句是诗人叹赞前世圣王的德泽流传深远,使人不忘之意。
[2]“君子”句:君子,朱熹讲:“谓其后贤后王。”贤其贤,前一个“贤”字作动词,意尊贵、敬重。后一个“贤”字作名词,指贤明的君子。亲其亲,前一个“亲”作动词,是亲爱、亲近;后一个“亲”作名词,意为亲族。
[3]“小人”句:小人,朱熹讲:“谓后民也。”乐其乐,前一个“乐”为动词,意以平民之乐为快乐。利其利,前一个“利”为动词,意让人民获得实惠。
[4]此以:因此,所以。没(mò)世:终身,一辈子。这里指永远的意思。
【译文】
《诗经》上讲:“啊!前代的君王,不能让人遗忘。”后贤后王都效法他,如其一样敬重贤者,亲爱亲人,让后世的民众都能享受他们的欢乐,获得他们的利益。所以,前王虽然去世,但人们终不能忘记他。
【朱熹提示】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译文】
以上一段是传文的第三章,解释“止于至善”的。
【赏析】
本章集中阐述了“止于至善”的思想。从物各有当止之处,到人当有当止之处,再到圣人当有当止之处,所有当止之处,都应是至善。作者引用许多《诗》《书》上的话来表示物物皆有当止之处,又引孔子之解释指出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更应知所归止,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接着引用《大雅·文王》说明圣人之所归止,全是至善之地,并且说明至善之地并非远离世俗,遥不可及,而是在于人伦日用之间。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说,并指出了它们相互的责任关系:即君要仁,君要有仁爱之心,仁正是君道的至善;臣要敬,尊重和严肃、敬正是臣道之至善;父要慈,父要有慈爱之心;子要孝,子女对父母孝顺;民众彼此要讲诚信。这些规范是任何人都不要超越的,而实际上,它们与孔子提出的“正名”论是一致的,它要求每个人都能按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办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同时,这些品德都是需要学习、自修、振作、发扬、磨砺的,通过这些努力,就能达到盛德至善的境界。国家也因此得以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各正各名、各守本分,“止于至善”的境界也就达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