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长锤
谱例2-1-12
可以开【摇板】【流水】【快板】,其中,开【摇板】的情况最为常见,且单、双楗皆可开。
例如《连环套》中的一段:
【快长锤】。喽兵站门,窦尔敦上。
窦尔敦(唱)【西皮摇板】
想当年在河问谁不尊仰,
例如《四郎探母》中的一段:
【快长锤】。杨延辉上。
杨延辉(唱)【西皮快板】
在头上摘下胡地冠,
身上脱下紫罗衫。
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快长锤开唱时,台上演员多有上下场,或是走圆场的动作,尤其在演员上场时使用得最多。
单楗开时除了上述的“一横”领蒙头锣,还常用加楗子的领法:
谱例2-1-13
双扦开则可以单领,也可以从冲头里“掏”(即转):
谱例2-1-14
用于角色上场,尤其是主要角色上场时,快长锤常常切住:
谱例2-1-15
接着,角色出场,或是单扦的“大大大……”或是双楗的撕边。此类锣鼓点子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突出演员的出场,通常在其后会再接快长锤或闪锤等锣鼓开唱,这种伴奏手法十分普遍。
(二)慢长锤
慢长锤也是十分常见的开唱类锣鼓,这一锣鼓点在各个行当中都可使用,且多用于【慢板】【原板】【二六】等常见的节拍板式。单、双楗皆可开。
谱例2-1-16
例如《空城计》中的一段:
司马懿(唱)……
哪一个大胆把西城进,
定斩人头不徇情。
诸葛亮(慢长锤,唱)【西皮慢板】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评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再例如《辕门射戟》中的一段:
吕布(白)笔砚伺候!
(慢长锤,唱)【西皮二六】
看过了花笺纸二张,
手提着羊毫写几行。
【原板】和【二六】一般为2/4拍,因此慢长锤开这两种板式时节奏稍紧,记谱也为2/4拍,如谱例2-1-17所示。
谱例2-1-17
当要进行唱段之间的衔接时,开法可根据具体演唱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大保国》中的一段(谱例2-1-18):
谱例2-1-18
慢长锤不仅能够用于开唱,还可以对演出中的其他地方进行伴奏,例如当主角登台前,会有龙套、宫女等人物先出场,此时锣鼓就要有一定的演奏长度。如《龙凤呈祥》中孙尚香唱“昔日梁鸿配孟光”之前,宫女出场站门,就是用慢长锤,再如《霸王别姬》,虞姬舞剑所唱【西皮二六】“劝君王饮酒听虞歌”之前,持双剑上场,有很长的一段表演动作,表现人物的悲痛心情,也是用慢长锤。
由于慢长锤独特的音响效果,因此常常被用来稳定舞台节奏,烘托舞台氛围。在实际演出中,其实并不需要很长的锣鼓演奏,但却需要锣鼓节奏来维持舞台整体的平衡感。例如《空城计》诸葛亮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之前所打的慢长锤,除了开【西皮慢板】唱腔,还有很重要的稳定舞台节奏的作用,也可以说是表现了诸葛亮从容镇定的精神状态。
(三)紧锤
谱例2-1-19
开【快板流水】。加上前面的亮弦亦称“望家乡”,这个锣鼓点开【快板】比起快长锤、闪锤更加专用,而且有一种紧张的气氛。
例如《四郎探母》中的一段:
大锣抽头切住,紧锤。
杨延辉(唱)【西皮快扳】
一见公主盗令箭,
不由本宫喜心间。
此外,还有一种“揣锣”,这种鼓点通常与紧锤或快长锤相结合使用,是一种用于配合演员身段表演的特殊锣鼓点:
谱例2-1-20
从紧锤起,中间用揣锣的两个停顿,配合类似“一看两看”“一挤两挤”的动作,再回到紧锤,有的就用紧锤开唱,也可以转闪锤开唱,这个锣鼓点可以更渲染舞台气氛的紧张。如:
谱例2-1-21
再例如《四郎探母》中的一段:
【紧锤】。杨延辉上。揣锣——紧锤——闪锤。
杨延辉(唱)【西皮摇板】
大吼一声如雷震(哪)!
(揣锣——紧锤,接唱)【西皮快板】
杨家将令鬼神惊。
大胆我把宝帐进……
(四)大锣导板头
谱例2-1-22
只用于开【导板】,在需要气氛激烈时,可把末小节的“才大”改为“仓”。
例如《铡美案》中的一段:
包拯(大锣导板,唱)【西皮导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五)大锣夺头
谱例2-1-23
大锣夺头与慢长锤的尾部十分类似,且方法也与其类似。
例如《生死恨》中的一段:
韩玉娘(唱)又谁知一旦间枉费心肠。
(大锣夺头,接唱)【二黄慢板】
到如今受凄凉异乡飘荡,
只落得对孤灯独守空房。
(六)大锣搓锤
谱例2-1-24
大锣搓锤并非用于开唱的锣鼓点,而是在二黄类唱腔中间使用的,其主要功能为配合演员的身段表演。其音响效果往往能够带给人焦虑、紧张的感受。通常,在该锣鼓点打完之后,还要再接大锣夺头开唱。
例如《搜孤救孤》中的一段:
(大锣搓锤,亮弦,大锣夺头,接唱)【二黄原板】
我与他人定巧计,
到如今连累他受苦刑。
(七)小锣夺头
谱例2-1-25
和大锣夺头的作用基本相同,可以开【慢板】【原板】【二六】等。小锣的音响较单薄,不大适用于花脸、武生等行当的唱腔。
例如《钓金龟》中的一段:
康氏(小锣夺头,唱)【二黄原板】
有几个贤孝的子听娘来论,
一桩桩一件件说与儿听。
(八)小锣软夺头(平板夺头)
谱例2-1-26(www.xing528.com)
用于开【四平调】。
(九)小锣抽头
谱例2-1-27
用于开【摇板】。
例如《红娘》中的一段:
红娘(小锣抽头,上唱)【西皮摇板】
春色撩人自消遣,
深闺哪得片时闲。
(十)小锣凤点头
谱例2-1-28
开【摇板】,打得偏慢时可开【流水】。
例如《断臂说书》中的一段:
王佐(小锣凤点头,唱)【二黄摇板】
那马倒有思乡意,
如今的人儿不如它。
(十一)扫头
谱例2-1-29
扫头主要用于“扫一句”的程式,不在开唱时使用。用扫头可以代替成双的唱腔最后一个下句,进而突出紧张激烈的舞台氛围。此外,扫头还有配合演员身段的作用。
例如《锁麟囊》中的一段:
薛湘灵(唱)【西皮散板】
见此情倒叫我胆战心寒,
叫车夫改程途忙忙回转。(扫头)
(十二)梆子三锣
谱例2-1-30
该锣鼓点源自梆子戏锣鼓,在京剧中主要用来开【高拔子摇板】。
例如《盗仙草》中的一段:
白素贞(梆子三锣,唱)【高拔子摇板】
官人托在青儿手,
不采灵芝誓不还。
(十三)大锣摇板凤点头
谱例2-1-31
多用于开【摇板】,也可以开【流水】。
例如《四郎探母》中的一段:
铁镜公主(单楗凤点头,唱)【西皮摇板】
驸马身犯何条令,
因何捆绑要问斩刑?
(十四)大锣散板凤点头
谱例2-1-32
主要用于开【散板】。
例如《铡美案》中的一段:
包拯(大锣散板凤点头,唱)【西皮散板】
你要我升堂有什么好,
霎时叫你魂魄消。
(十五)散板长锤(撞金钟)
谱例2-1-33
通常用来开【散板】,其中有铙钹的“颤击”,为该锣鼓点增添了凄凉、悲哀的元素。一些地方也有将该锣鼓点称为“摇板长锤”的,因司鼓左手持板“摇”击而得名。但这样的称呼容易与正常的锣鼓名称混淆,因此现在多称其为散板长锤。
例如《文昭关》中的一段:
伍子胥(散板长锤,唱)【西皮散板】
伍员马上怒气冲,
逃出龙潭虎穴中。
(十六)散板长锤凤点头
谱例2-1-34
该锣鼓点的作用与散板长锤的尾部类似,通常在散板长锤切住后用,有时也会单独使用,开【散板】。
例如《二进宫》中的一段:
徐延昭(唱)【二黄散板】
铜锤付与大人掌,
杨波(散板长锤凤点头,接唱)四郎我儿击宫墙。
(十七)慢纽丝
谱例2-1-35
此锣鼓是以双楗锣鼓,开【散板】的一种形式。
例如《六月雪》中的一段:
窦娥(慢纽丝,唱)【二黄散板】
忽听得唤窦娥愁锁眉上,
想起了冤枉事好不惨伤。
慢纽丝经常与和唱【散板】关联的角色搭配使用,主要用来突出角色上、下场,圆场等动作,这一作用与快长锤类似。相比较而言,纽丝的结构更为宽大,适合搭配各种动作进行表演。如《盗御马》剧中,窦尔敦两场“走边”上场,都是用纽丝而且很长,配合人物下山、探路等表演动作。锣鼓的“一点多用”在这里体现得很充分,扭丝既是开唱锣鼓,又可用作动作锣鼓。
(十八)闪锤
谱例2-1-36
可开【摇板】【流水】【快板】。但开【摇板】时只适用于开【西皮摇板】。
例如《空城计》中的一段:
诸葛亮(闪锤,唱)【西皮摇板】
我用兵数十年从来谨慎,
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
(十九)硬三锣(紧锤尾)
谱例2-1-37
用于更加急促地开【快板】,等同于紧锤的结尾部分,单独使用。
例如《四郎探母》中的一段:
杨延辉(白)公主啊!
(硬三锣,唱)【西皮快板】
我在南来你在番,
千里姻缘一线牵。
(二十)哭头
谱例2-1-38
这个锣鼓点并不是开唱锣鼓,而是在“哭”的唱腔程式中使用的规定锣鼓,完整的唱腔程式前面还加一锣、顷仓(单、双楗均可)。哭头单、双楗都可以开,单楗用于【摇板】,双楗用于【散板】。
例如《四郎探母》中的一段:
杨延辉(唱)【西皮散板】
苦命的妻(呀)!(顷仓)
众(唱)啊——(哭头)
杨延辉(唱)老娘亲(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