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新课标),第一次提出了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突出了师生转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机会。其价值体现下列四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
首先,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其次,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体验、共享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而数学的学习也不仅仅是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因为学习数学而伴随衍生的许多非常重要的品质,如:自尊、自信、自律的学习素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精神素质;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
二、创新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些无不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如:增强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的容量,象统计、利息、税收、估算……削减了与社会生活联系较少的知识的容量,象带分数乘法、繁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等等。
数学内容的呈现改变了已往生硬死板的面孔,表达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前那些为了配合数学知识点编制的不符合生活工作实际的题目,如“一个水管进水,一个水管放水”的数学工程问题的表达都不复存在,代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景,在特定的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数学情景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和实用性,然后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问题,从而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www.xing528.com)
三、智能目标
新课标不仅一般地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而且着重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的始终。”它不仅具体地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智能目标:即“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具体地明确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就是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和以往的大纲相比,新课标把智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为此,新课标增添“启示语”,如:“你还能想到什么?”,“说说上面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另外,又设置了“有效的组织练习”,通过“四阶梯”:一、基本题:“做一做”中的练习;二、变式题:练习中的一般题;三、综合题:练习中的带“※”的习题;四、思考题:单元后的加框题。层层递进的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这样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标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数学靠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让数学变得更容易学一些,数学教学活动才更具有生命力。
目前正努力形成以教科书为核心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即教师除了主要用教科书以外,还辅以多媒体手段。新课标要求学生从第二学期起使用计算器,以处理繁杂的运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学习新知识与解决更为广泛的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鼓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等方面的优势,以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数学创造了十分良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组合,借助一切学习数学的有利因素,为数学教学服务,就一定能实现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总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