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师范求学时,青城学生离家是最远的。学校条件十分艰苦,学习风气却很好,除了文化课,音体美、“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专业方面,同学们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
1981年,很多同学都在学英语,除了上课学习,课后几乎每人拿个小收音机,听《许国璋英语》《陈琳英语》《FOLLOWME》等。不过到三、四年级,同学们因为兴趣和发展方向不同,大浪淘沙,像吴校长一样坚持下来的不太多,这还要感谢金生红老师。
“他留校后给我们教英语,对我的影响很大。他除了认真讲课,一直教导我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更好的平台学习。后来金老师先后考上了大学和研究生继续深造,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四年后参加高考,英语一点儿都没复习,成绩还不错。那时,除了坚持学英语,也经常听广播上的汉语节目,如诗歌、散文、小说和《阅读与欣赏》等节目。只要去三角城和榆中县城,必定去书店买书。那时候没太多的书,就把一些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历代文论》等买回来看。这些阅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榆中师范的金常华校长提倡第一、第二课堂并重。那时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学生误以为是指挥系,应为作曲系)的从北京来支援大西北的回族老师李有为,虽然经历‘文革’的迫害,但六十来岁依然乐观敬业,他给我们排练《黄河大合唱》时,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气势和音乐的强大力量。(www.xing528.com)
“记得第一次演讲比赛,自己紧张得腿肚子都在发抖。若没一次次面对众人的挑战,就永远锻炼不了心态,增加不了勇气。”
那时候学生灶上吃的单调,没油水。一起的同学们,饿了馋了,实在忍不住,淘气的就去白虎山下的苗圃偷苹果吃,在地边摘了青豆装在扎住的裤腿里,挖了洋芋烧锅锅灶。有的还在火车上逃票(笑)。现在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成了老师。
对所有老师来说有两大法宝:一是做好学生的榜样,二是一定要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们的错误。孩子、年轻人的好奇、淘气甚至恶作剧等,并不影响他以后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小时候爱打架的孩子,长大后说不定成为一个爱国者。人材的成长要有更宽泛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