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深不怕巷子深”,学校悄然爬升的成绩也让地方领导“心动”,决定“奖励”兰州十中,为学校建设一幢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
学校沸腾了,他梦想中的美丽的校园也终于现出一角了,而他却表现得格外冷静:“当时社会上关于‘豆腐渣’工程的传闻很多,这是学校争取的第一个最有价值的项目,不能出半点意外。”为此,他早上跟着工人一道上工地,看用料实在不实在;中午抽空过来督工;晚上下班后还要在工地上转两个小时。有人回忆说,“改薄”修楼的那几年,十中校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早晨6:30分的时候,一个身影总是准时出现在校园中转悠着,时而俯身捡拾一些纸屑,时而随手擦拭着墙上的污点。有时候他也只是在凝望,而目光中一定是充满温情的。
是啊,这个学校凝聚了他和十中人多少的辛劳和汗水啊!
记得旧单面楼拆迁时,学校由于资金短缺,没能请搬家公司和家政服务公司,学校号召全体党员和共青团员完成搬迁。那时候,一个实木书架将近200斤,可他身先士卒,撸起袖子和体育组一位老师抬起书架就走。那时候他可是查出患有高血压的啊。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年轻人的热情被点燃,无论男女老少都不甘示弱地干了起来。那天干完活,都已华灯初上,大家坐在凳子上都不能动了。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为了未来这个大家,累一点是值得的。
中国人讲究“百行孝为先”,而他又因为十中变成了父亲眼中的“不孝子”。学校实验楼快要竣工的时候,600公里外的老家传来消息,他的父亲病重,老人只希望见见儿子。已经买好车票的他最终却未能成行。当时学校的赵华栋书记曾经很严肃地质问他,他说:“路上来回需要三天,关键时刻不能出疏漏,我不敢抽身。”一句话让书记当场泪如雨下,就是事后知道此事的老师们也忍不住泪流满面。父亲没能等到见儿子最后一面,儿子心中也留下永远的遗憾。
一座崭新的实验楼拔地而起,随着建成的兰州十中校门和旧教学楼的改建,他梦想中的校园美丽出世。(www.xing528.com)
在他的全面“严密防守”下,兰州十中的进步没有出现任何闪失,逐步牢固了“地利”。2000年顺利甩掉了薄弱帽。
十中迎来了自己华丽的转身!
“达则兼济天下”,学校的招牌响了,上门找窍门的同行多了,这让他意识到有必要将“改薄”的经验系统化。2000年底,他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专设课题”——“基础薄弱初中的建设与发展研究”,获得教育部的立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2001年张德文又被教育部选拔为全国中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30名学员之一。在高研班学习的三年时间里,张德文在研究、工作之余,每天晚上都写作到凌晨一两点钟,先后完成了两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并通过了国家鉴定。兰州十中于2000年甩掉薄弱帽后,又一鼓作气在第二年步入兰州市级示范性学校的行列。伴随着学校在同行中地位的提升,开始有学生主动寻求进入学校,到2002年秋时,学生人数由原先不足1000人增加到近2300人。而十中的教师们也挺起了自信的胸膛。
目前,教育部已经把兰州十中的“改薄”经验确定为“SDP”项目国家级培训的内容,聘请张德文作为特邀专家为培训项目编写了题为“SDP与薄弱学校建设”的培训教材,并赴贵阳、重庆、银川、成都等西部12省市、地区为国家级培训班开设讲座。
如今的他因为工作的需要已经走向新的岗位,然而,外界对十中的每一次投眸、每一次关注都会令人想起他。有人称他“改薄之父”,而令十中人永远铭记的就是他带给十中的那一次华丽的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