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山行:21岁奔赴榆中北山中连川乡执教的故事

深山行:21岁奔赴榆中北山中连川乡执教的故事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年8月下旬,21岁的我刚踏出榆中师范的大门,在县政府毕业生进山的政策下,就带着行李,远赴榆中北山中连川乡执教,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小小的车子满载着我们的行李,孩子们轮换拉着车,我们跟随着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院子里靠山一侧有三排破烂不堪的教室前后排列着,每排2间教室。忙碌了一天,打包装箱完毕已是月上山头。工程历时半年,在深秋时节结束。

深山行:21岁奔赴榆中北山中连川乡执教的故事

1994年8月下旬,21岁的我刚踏出榆中师范的大门,在县政府毕业生进山的政策下,就带着行李,远赴榆中北山中连川乡执教,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我和同去的一位女同学豆海萍在学区报到后,被派往六七里地之外的榆中县中连川乡向阳小学任教。一位30多岁的女校长张宏淑带着4个十三四岁的男学生,拉着架子车来迎接我们。小小的车子满载着我们的行李,孩子们轮换拉着车,我们跟随着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一座摇摇欲坠、好似村民院落的土木结构的大门前,校长说这就是学校,大约建于20世纪60年代。院子里靠山一侧有三排破烂不堪的教室前后排列着,每排2间教室。校长指着校园一角6间低矮的旧房子说,那就是老师的办公室兼生活用房。说实话,当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场院里的牲口棚及草料棚。

学校共有6位老师,校长安排我接任六年级数学,以及三年级除数学外的所有工作。首先面临的是做饭问题。由于路途远,要几次转乘车,我们来时只带了简单的炊具。校长指引我们在五六里地外的粮站购买了30斤面粉(当时凭粮本购面,每月只限30斤)、一瓶菜油、盐、花椒粉,又号召附近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当地特产——土豆。晚上,我们支起简易煤油炉,做了我们的第一顿合伙饭——抄疙瘩,摘了些门前小园里的芫荽叶子撒在饭里,那清淡悠远的香味至今还能时常回味起来。

此后的日子,白天我们忙着上课、辅导,晚上认真批作业、备课。我的同学像打了鸡血似的,一头扎进工作里,每次吃饭得叫她好几次才姗姗而来。我们虽同在一所学校,两人房间相隔不过6米,可除了吃饭外,上班时间我们从不往来。

三年级的写作课,是孩子们最头疼的事。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观察,有话可写,我带领他们唱歌,做游戏,游山野,指导他们细致观察,口头练说,写作后又交流欣赏习作中的精彩句段。经过一年的训练,写作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习。(www.xing528.com)

日子在紧张又匆忙中,也显得有些单调。周末,有时候,我们就要抽空在狭小的房间里唱唱歌,做做画,去荒凉的公路上跑跑步。由于路途遥远,乘车不便,平时我们很少回家。只有每月领到180元工资时,就赶回家交给父母补贴家用。

临近隆冬时节,村干部与老教师在村子里买了两只小羊羔和几只大公鸡。我以为要美餐一顿了,帮他们宰杀收拾,可他们说要去市里争取翻修校舍的资金。忙碌了一天,打包装箱完毕已是月上山头。第二天天还没亮,村干部就出发了。

1995年的夏天,施工队就来了,整个校园里尘土飞扬。那段日子,每天早晨醒来时,都觉得嘴里有土。工程历时半年,在深秋时节结束。整个校园变了样,四排崭新的砖木结构的教室,一排整齐敞亮的办公室,一座高大的校门,还有一道整齐笔直的红砖围墙

一转眼,一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六年级毕业考试结束后,女校长组织开会,一脸阴沉地宣布我任教的数学在年级排名中落后了。不知是临时决定还是早有预谋,坚定地扣去了我20元的工资。初出茅庐、懵懵懂懂的我,又失落又气愤,会议没结束就离开了她的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