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老师从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做《青城诗抄》的搜集整理工作。到1966年,已经收集了数千首。但在十年浩劫中,萧梓殷老师被几度抄家,历年所集全部诗稿被洗劫焚毁,这使萧老师悲痛欲绝,曾大病一场。
出牛棚后,萧梓殷老师还是放不下他对青城诗歌、文章、对联、青城小曲西厢小调、青城医学典籍的钟爱。他内心阵痛,心急如焚!为了进行抢救性搜集,萧老师凭借着他的温厚谦和、德高学富与坚忍不拔,从残简剩稿中,从翰林进士后人深藏的诗联书画中,从山头坟院的断碑残碣中,从农家熏黑的顶棚墙帷、坛坛罐罐中,从老太太的鞋样烂纸里搜集整理。这一做又是十几年。他补充了高士林、高鸿儒、刘世保、金用廷的诗,从石隙中夺回了大部分无名氏诗,在酒枣儿坛口发现了《李怀玉全集》,手纸中捡回了高铭的《聊斋诗》……
1981年,萧梓殷老师第二次到兰州从事教学。青城大儒李子安先生、杨筱舟先生积极鼓励和帮助,给萧老师提供了《四梦吟草诗》,并为此做了细致校阅。张彦彪、张列庠、曾君祥等也热情相助,这让萧老师很感动。
萧梓殷老师共收集青城诗作728首,涉及诗人39位。为此,萧老师曾十分感慨地说,他因不曾觅得关元儒、李扬宗、周得程、李少溪、张兆南、高炳辰、张秋江、高翔、顾有珍诸贤吉光片羽为恨!
有一次,萧梓殷老师给学生高生军讲述了《青城诗抄》书名的来历。萧老师说,我经过50多年的搜集,才抢救出了这700多首,但政协文史委让我把《青城诗抄》的书名改为《青城诗选》后再考虑出版。萧老师不同意。他说,因经过了十年“文革”浩劫,青城的数千首诗歌多被焚毁了,仅存下来这些诗歌。有的诗人留下了几十首,有的仅仅留下了一首。哪怕不是诗人的上乘之作或代表作,但已经成了诗人的符号。如果出诗选,一部分诗歌将不被选进去,诗歌将会失传;一旦失传,这位诗人将永远不为世人知道。《青城诗抄》宁可不出版,也不能出“诗选”,我不能把任何一首落下,我得把它们保存下来!
后来,萧梓殷老师托女婿高通海,到北京请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弟弟、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溥杰给书题词。溥杰阅读了青城诗歌后,赞不绝口,欣然题写了《青城诗抄》书名。同时,中国当代书法家韩绍玉先生也为《青城诗抄》题写了书名。对此,萧老师觉得十分难得。
这期间,萧老师还搜集发现了一批文章、对联和医学著作,但正如萧老师所言:“所收集文章拟编《青城古文百编》,对联拟编《青城三百联》,但已剩九牛之一毛,徒叹奈何。”对于这些资料,萧萧梓殷老师视为宝贝。
曾给萧老师夫妇在黄河里担水的两个后生高生军、高玉权,因为能常常聆听萧老师讲青城历史和诗歌,获益匪浅。
1987年3月,萧梓殷老师为其《青城诗抄》写了前言,其中谈到:
本文作者手中的《青城诗抄》
“清初,学者基于爱国热情及对君权怀疑,鉴于明代复古逆流的经验教训,在如何发展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在沧桑变革的时代震荡下,开辟了有清一代诗风的超元越明、抗衡唐宋的新局面。清中叶各家争鸣,晚清诗界革命的积极开拓,标界分明。此时诗作以国际形势为题材,反映现实的诗坛总风。博取众长,眼界开阔。而不困于某派或某一时代之束缚,充分体现了‘风雅不亡由善变’的优良传统。青城人民重文尚武,地设重险,千年来基本保持安定局面,即使元、明、清改朝换代,亦波动不大。山陕客商云集,水烟业特别发达,甲第如云,庙宇林立。经济基础为人文蔚起提供了温床,货物畅通,对各方文化易于兼容并包。因此,青城名噪遐迩。不但举业大盛,地方戏剧,也勃然而兴。自然诗风的巨流,更是气势磅礴,光华璨斓。乾、嘉时青城进入全盛期。嘉、道前诗人,多重写实,风调浑厚,气势充沛。此时人民不戍边,赋税轻,政府重于农、百姓勤于业的生动局面形成。同、光之际,清王朝闭关政策彻底失败,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历史发生了重要转折。特别是诗界革命运动,出现了黄公度、梁任公等新派诗人,大大革新了旧体诗形势,从过去的社会心态突破出来,出现了刻画壮丽山河的杰作。其规模之宏伟前所未有。如黄公度《锡兰岛卧佛》洋洋洒洒二千余言,梁任公认为‘在震旦,吾敢谓有诗以来所未有,有诗若此,中国文学界可以自豪矣’。而青城同时出现了像《戊辰》《铁船歌》那样的大手笔。张又溪、杨辑舟诸贤诗,似投枪匕首掷向时代,唤出了变革的声音,探讨图强道路,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及跃跃欲试的形象,更发出猛志难酬的沉痛叹息,大张诗界革命声势,成为一代强音。”
《青城诗抄》中收录的诗作更多地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
青城八景·夹河烟云
杨介夫
夹河洲接小河洲,河势西来共抱流。
地界水心看已狭,花开村角笑已稠。
城中客至逢棋话,沙上人来托钓游。
毕竟一湾谁坐隐,数间茅屋属巢由。
青城八景·夹河烟云
金用廷(www.xing528.com)
洲旁青城形势低,一轮明月落前溪。
桃源春暖花千树,彭泽风高柳半堤。
近水篱笆鱼出队,抱庐林薄鸟争栖。
偷闲学得渔家乐,壓笛推篷夕照西。
青城八景·苇泉夜月
金汝砺
芦苇萧萧夜色舒,廻澜阁外水如盂。
一丸明月沈泉底,疑是骊龙额下珠。
题韩侯岭
张又溪
一代天生将相才,戎衣方脱赭衣来。
子陵读罢将军传,从此甘心守钓台。
1983年9月,75岁高龄的青城文化大儒李子安老先生讲青城文化历史时说起了萧梓殷老师,连连称赞他毕生精力搜辑整理《青城诗抄》的事。1988年11月,李子安先生在为萧梓殷《青城诗抄》作的《题》中高度评价:
读书明理,继往开来,贤人事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者业也,而梓英萧君一身并之。则梓英之所以为梓英者,非可以等闲论也。梓英之学也,博而要。生平一好,只有读书。无论正的经、史、子、集,杂的小说稗类,乃至报刊、杂志、谚语、村谣等均主要记录,再则剪贴累积。诸如诗词、绘塑、医药、园林、戏曲、矿藏……类自成回,累册成墩,用时随手检查,不尝供别人检阅,可惜劫火一燃,废为灰烬。梓英之教也,广而深。本来出身师范,业归内行。兰市争聘,每苦于左右两难,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政府专业培训班,果被选任主教,以故门墙内外,半是师资,西席周围,尽多鸿博。现时前修王和生、杨筱舟、张慎微、李甲中等均器重之!……梓英两回搜辑,集腋成裘,尽后生之重任;待刊传后,发潜德之幽光。其事非易,其人非常!谨志其录,聊以示敬!”
当时,萧梓殷老师让高生军、高玉权修改“序言”。萧梓殷老师说,青城诗歌地位很高,价值很大,你们以后有时间了一定要学习研究。他说,一些青城诗人留学海外,思想激进,忧国忧民。有的诗人积极响应中国近现代诗歌改革的先驱黄遵宪,推动青城诗歌创作创新变革。清代实行文字狱,诗人一般不敢直面现实,冒犯了有杀身之祸。比如有一首描写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诗,作者不能直接写,借用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描述了书生骑毛驴的状况:“一骑二三里,连跌四五跤。疮疤六七个,八九十根毛。”连毛驴都饥饿瘦弱得走不动路,何况人呢?
1991年10月13日,萧梓殷老师不幸因病溘然长逝,出版《青城诗抄》之事就此搁浅。二十几年过去了,萧老夫人顾生兰女士对出版该诗集也非常支持,生前反复叮嘱高生军,一定要把《青城诗抄》出版好,把诗集永远留给世人!
萧梓殷老师与夫人顾生兰
德高学富、性和志远的萧梓殷老师就这样:为人师表,尽职尽责;关心时政,讴歌时代;不计安危,护文物,存古建,让青城作为历史文化古镇,留了一份证据,多了一些底气;抄碑文,作序跋,搜诗词,纂诗抄,推新人,承上启下,因而倍受人们的推崇、敬仰与怀念。
他是青城历史文化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传播者,守护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