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永登一中迎来了教育事业的春天,萌发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1977年底,恢复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初,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真理标准的讨论。8月,撤消“革命委员会”。拨乱反正,恢复党支部书记、校长职务和教导处、总务处职责。从整顿校风入手,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为适应新形势,制定了书记、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等一系列工作职责,实行年级组制,建立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并制定了“暂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一日常规”等,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恢复高、初中“三三”分段学制和秋季招生制度,并开始举办高三补习班。10月,通远农场交给通远公社,县上又从县办罗成滩农场划拨水地15亩为校办农场,1980年10月又收回。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所有遭受错批错斗的领导和教师平反昭雪,清查“文革”中的全部材料,推翻加在教师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使教学流程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
1979年1月,校长李正心被选为中共永登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1年,教师梁兰馨主编的《初中物理复习》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至1985年先后印刷5次,发行总计30万册。
1982年兰州市中学校长会议在永登一中举行,大大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根据永革生发(1973)115号《关于修建校舍占用地基的批复》的文件精神,整修校舍,重新规划布局校园。拆除建校初期的办公用房和九栋学生旧宿舍,新建教室两栋,理化生实验室一栋,办公室3栋,会议室1座,学生宿舍13栋,教师单身宿舍2栋,教师家属宿舍4栋,新修西边围墙300米。
1982年张自明被评为省“百名优秀体育教师”,梁兰馨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84年赵吉元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校长王树甡被评为省“学校优秀体育领导”。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30年以上教龄的18名教师、20年以上教龄的19名教师均受到省、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并颁发了荣誉证书。(www.xing528.com)
1983年,在师生中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0月,全校开展建校义务劳动,将原有300米跑道的体育场,扩建为有400米标准跑道的足球场。
1982、1983两年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1982年物理教研组被评为县、市、省的先进集体。1983年工会被评为兰州市先进教育工会。1985年9月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特级教师孙秋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
1980年之后,学校逐年分配来了一批批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知识结构新,教学理念新,虚心好学,在老教师热情帮助下,很快成了一中教学的生力军。学校还选派教师赴兰州、靖远等地和兰化一中、永登二中等学校参观学习,使教师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另外,学校添置了大量图书资料、理化生实验仪器和体育器材及教学用具。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其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始终关注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时事政治和党的基本知识,解决教师“入党难”的问题,1984、1985两年中有9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十分关心教职工生活,在用水用电、生活用煤、灌液化气及住房等方面,尽量提供方便;对教职工有病住院、子女上学招工、家属农转非、家中婚丧嫁娶等问题,全力着想操办。
1984年,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肖同才等同学创办了《百花》小报,得到著名教育家辛安亭同志的热情支持,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示关心和鼓励。校党支部十分关心教师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政治时事和党的基本知识,彻底解决教师“入党难”的问题,两年来9名教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活上学校也十分关心教师,将6名教师家属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在住房、生活用煤、用电吃菜等方面都为教师提供了方便条件,还修建了男女浴池,购置了16座的面包车。
学校在卫生体育工作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卫生工作方面,这几年在治理脏、乱、差中成绩突出,从1980年起连续6年被评为县上的“卫生先进”单位,体育方面学校自1976年以来在县上的各类运动会上均获得男女团体部分第一名,1980年被评为省体育先进集体,1982年被评为兰州市体育先进集体,1984年打破市中学生男子400米纪录一项,1985年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金牌2枚,银牌11枚,铜牌7枚。1984、1985两年囊括了市“迎春杯”环城赛的男女团体冠军。1985年被评为“市1985年全省体育竞赛冠军有功”单位。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成绩显著,到1984年,为高等院校输送学生186名,其中重点院校46名;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262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